文|戴若冰
据《新京报》6月14日报道,贺聚良等25名学者因学术不端,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报批评。
由此,我想起“割发代首”的故事。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割发代首”的故事。一次,曹操带兵打仗,行军途中为保护百姓庄稼,传令不得糟蹋良田作物,违者斩首示众。未料,他的坐骑突然受惊,驰骋良田,庄稼受损。俗语云:“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这下怎生了得?不承想,曹孟德灵机一动,割下一缕头发来,权且以发代首,并通报全军:再有违者,下不为例!
之所以提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觉得,25名学者受到的处罚有点儿像曹孟德“割发代首”。
我注意到,被通报批评的25名学者大多出自高校,除了广西某高校,还有上海某高校、天津某高校、江苏某高校、黑龙江某高校、辽宁某高校、山东某高校、广东某高校、四川某高校。通报除了隐去高校名(读者可以理解),被通报批评的学者,一律真名实姓,没有用“某某”代替——单就这一点而言,比那些动辄“十个案例十个某”强多了。
通报指出,25名学者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的剽窃,有的抄袭,有的既剽窃又抄袭,有的购买别人的实验数据,有的未经他人同意擅自署上他人名字,凡此种种,花样百出。利用作假手段套取国家科研经费,此种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为人师,自当率先垂范,须知论文造假,上梁不正下梁歪,不堪为师。按说,对学术不端,应当重罚才是。然而,通报给出的处理决定居然是“通报批评”。消息甫出,有网友质疑:“通报批评,这算什么惩罚?”“太轻了!”
这些年来,专家学者学术不端屡被曝光,何以至此?想必原因多多,我以为,至少与国家对学术不端者惩罚力度过轻有关。君不见,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其“惜才”之心昭然。然而,不给他们点儿颜色,不给他们“伤筋动骨”的惩罚,他们焉能长记性?姑且不论什么“杀一儆百”了!
夫用人之道,当学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惜才重罚”。对学术不端行为,该降职的降职,该撤职的撤职,该解聘的解聘,万不可像当年曹孟德那样搞个“割发代首”了事!
学术不端有何危害,无须草民赘言。我只想说,如果,政府对那些学术不端的学者一味的“迁就”,一味的“仁慈”,恐怕,学术不端之风将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