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皇帝年幼时,通常会有一位或多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辅佐,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平安。朱元璋在立下儿子朱标为太子后,便任命了李善长、常遇春等人作为辅佐大臣,帮助朱标处理朝政。然而,命运无常,朱标不幸早逝,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悲痛。更为棘手的是,朱元璋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中,还必须为大明帝国选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
在所有候选人中,朱元璋最看重的是燕王朱棣。朱棣不仅能力出众,而且在处理国家事务时深具威望。根据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正常情况下,太子的继承权应该由长子继承。如果长子去世,接下来便是第二子、第三子。然而,如果朱元璋选择绕过第二子朱樉和第三子朱棡,直接立四子朱棣为太子,这无疑会激起朱樉和朱棡的强烈反应,两位实力强大的藩王可能会联合起来,发动叛乱,与朱棣争夺皇位。为了避免兄弟间的内战,朱元璋最终决定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以便平息潜在的纷争。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表面上看似合理。然而,朱允炆性格软弱,缺乏足够的军事功绩和政治威望,无法有效驾驭开国功臣的权力。为了保证自身对朝政的控制,朱元璋一方面铲除了威胁自己统治的大臣,如胡惟庸和蓝玉等人,另一方面,他却将一部分权力交给了朱允炆的托孤大臣——梅殷。朱元璋在临终时对梅殷的评价极高,称其“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并郑重叮嘱他:“敢有违天者,汝讨之。”梅殷的职责便是保卫朱允炆的安全,确保权力不被有心人篡夺。
然而,建文帝即位后,由于担忧藩王势力过大,他开始了削藩的行动,这直接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叛乱。朱棣起兵后,建文帝派遣耿炳文带领十万大军去征讨朱棣,但耿炳文最终败北。接着,建文帝指派李景隆带领50万大军再度出征,但李景隆是个性格软弱、能力平庸的将领,战斗中连连失利,导致50万大军损失殆尽。朝中大臣为此极为愤怒,纷纷劝建文帝处置李景隆,然而建文帝一味宽容,最终没有对李景隆采取任何惩罚。
在此时,梅殷的作用被再次提及。朱棣起兵后,建文帝意识到梅殷的重要性,急忙命令他领兵抗燕。梅殷带领40万大军抵达淮安,并开始广泛招募士兵,战力空前强大。此时,朱棣的军队只有约20万,而梅殷手下的兵力是其两倍。理论上,梅殷若能合理运用兵力,完全有能力帮助建文帝平定叛乱。然而,梅殷却令人大跌眼镜,他竟然在淮安按兵不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朱棣意识到梅殷的懒散,便通过使者试图与梅殷沟通。他先是以“进香皇考”的名义,希望梅殷放行自己的大军,但梅殷却坚决回应,朱元璋生前制定的规矩不能违背。朱棣不满梅殷的态度,再派使者表示要去南京清君侧,诛杀奸佞,梅殷此时愤怒异常,命人割下使者的耳鼻,表明自己与朱棣不共戴天。然而,朱棣对梅殷的威胁并未真正在意,反而选择绕道扬州,继续推进对南京的攻势。
梅殷手握40万大军,却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行动。当朱棣最终绕过梅殷直攻南京,梅殷依旧没有出兵抵抗,导致南京被攻破,建文帝被废除,朱棣篡位成功。梅殷在听闻建文帝死讯后,才恍若梦醒,想要追随建文帝而去,但此时已为时晚矣。梅殷最终决定投降朱棣。
梅殷投降后不久,便在永乐三年被前军都督谭身和锦衣卫指挥使赵曦所杀。为了安抚宁国公主,朱棣下令将谭、赵满门抄斩。然而,实际上,梅殷的死是朱棣亲自指示的。梅殷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得到了朱棣的优待,显然朱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拢梅家,稳固自己的权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