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在保持文章原意的基础上,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尽量保持稳定:
---
水泊梁山的英雄们个个忠肝义胆,或武艺高强,或智谋过人。然而,随着宋江选择向朝廷招安,除了少数几个例外,大部分兄弟都没能善终,命运多舛。
看似粗枝大叶、豪爽直率的鲁智深,却侥幸躲过了这一场浩劫。
鲁智深这个酒肉和尚,豪放不羁,最爱见义勇为,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征讨方腊之后,他本该被朝廷加官进爵,享受荣华富贵,但他却断然拒绝了这份好意,坚决决定离开梁山,甚至暗示其他兄弟也该各奔前程。
可惜的是,当时在场的人里,只有六位真正明白了鲁智深的深意,选择了离开,最终得以逍遥自在。
那么,鲁智深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宋江?这六位听懂暗示并离开的好汉又是谁?
北宋末年,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方腊在南方聚集军队,公然反抗朝廷。当时,宋江为了得到朝廷认可,主动提出招安,并奉命率领梁山好汉围剿方腊。
方腊在逃亡途中,梁山英雄们穷追猛打。影视剧中常见武松奋勇厮杀,单臂生擒方腊的激烈场面,但在原著里,生擒方腊的英雄其实是鲁智深。
原著描写,鲁智深生擒方腊的过程仿佛得到了神佛护佑。他因沉迷于激战,追赶方腊深入山林,却一时疏忽,迷失了方向。正当他焦虑无助时,一位老和尚引他到深林中的茅草屋里,叮嘱他暂时歇息。
天明时分,一名疲惫的行人返回茅屋,鲁智深立刻出手将其击昏,捆绑带回营地,竟然正是方腊本人。
朝廷下令,必须生擒方腊,算是一大功劳。回营后,宋江欢天喜地,满心欣慰,但鲁智深的心情却十分沉重。
因为这场战斗,梁山好汉先后牺牲了70余人,兄弟们一个个倒下,令鲁智深心中难以平静,痛苦万分。
宋江劝慰他说,凭借这次战功,他能在东京谋得一个官职,安顿下来,成家立业,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宋江本意善良,但这番话点燃了鲁智深的怒火,他反驳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想找个清净的地方安身立命。”
首先,他坦言自己的心“成了灰”。自从宋江决定招安后,他的“愚忠”和固执面目渐露无遗。尽管众兄弟反对,他却执意招安,将昔日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推向战场,号称是为了让他们过上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长,兄弟们早已牺牲大半。
在鲁智深看来,京城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虚幻的云烟,真正重要的是兄弟间的义气和情谊。渐渐地,他看清了宋江已丢失初心,变得趋炎附势,满心向朝廷献媚。
其次,鲁智深表示自己只求一个“净了的去处,安身立命”。他痛心于方腊一战中70位梁山好汉惨遭杀身之祸,这些牺牲并非为梁山,而是为朝廷效力。而宋江对此似乎并未表现出深切的悲痛。
这让鲁智深深知,宋江已经不再是那个讲义气、珍惜兄弟的梁山首领。继续跟随宋江,恐怕终有一日会步入兄弟们的后尘,难有善终。
于是他断然拒绝了为官的邀请。宋江又提出他可去当寺庙住持,名声在外,也算光宗耀祖。
鲁智深听罢更觉愤懑,厌恶地摇头道:“这些虚名都不要,即便得到,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那才算‘强’了。”
当时的北宋奸臣当道,高俅、蔡京等人横行无忌,且他们与梁山好汉水火不容。朝廷忌惮梁山草寇,一旦招安,必然使计除之。
宋江已走上了“愚忠”的不归路,执意招安无法回头。鲁智深素有“粗中有细”的名声,外表粗犷,内心清明。他当着众兄弟面直言不讳,既是表达自己的决心,也暗示大家继续追随宋江未必是明智之举。
尽管宋江苦苦挽留,他依旧断然离去,而且一眼就看穿宋江想借自己功劳讨好朝廷的用心,故而离别时异常决绝。
后来,鲁智深在六合寺圆寂,征战方腊的功劳名正言顺被宋江拿去,但比起108位好汉中多数惨烈的结局,他的去处算是不错。
那么,鲁智深的暗示是否让其他兄弟幡然醒悟?
鲁智深平时粗鲁莽撞,许多人并未重视他的话。幸运的是,有六位兄弟深谙他言辞的分量,听进了这份隐含的忠告,选择了离开。
正是这六人最终得以善终,他们分别是:林冲、武松、李俊、童威、童猛和燕青。
林冲历经家破人亡、遭陷害欺凌,心中愤恨难平。年轻时久战沙场,体质虚弱,病根深种。随宋江班师回京途中,途经杭州,他病情加重,最终瘫痪。加之他与高俅势不两立,性情刚烈,留下来避祸更安全。宋江对他宽容,不多留,时常探望,关怀备至。最终林冲病逝,保留完整尸体,算是善终。
鲁智深与武松感情深厚,两人并肩作战,结为生死之交,常共饮畅谈人生理想。武松最初也支持招安,但经历种种后对官府失望,开始反对。起初犹豫不决,但听了鲁智深的暗示后,决定离开,去做了和尚。因未立大功,宋江未加挽留。武松后来在六合寺陪伴林冲,照料其病重。晚年被封“清忠祖师”,赐财十万贯,在寺中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李俊见多人离开,不便立即提出,但心知招安之路危险,可能是死路一条。班师回京路过苏州时,他假装中风,要求童威童猛留守照顾。宋江离开后,三人一同前往榆柳庄,联合费保等人造船出海。最终李俊成了暹罗国国王,童威童猛成为当地重臣,成就非凡。
六人中,结局最优的或许是燕青。初时招安时,他凭机智胆识和俊朗容貌,赢得李师师芳心,并通过她联络宋徽宗,使宋江招安成功。后来看透北宋皇帝昏庸无能、奸臣欺压,知招安必败,于是引用汉高祖杀戮功臣之事,劝卢俊义一起远走高飞。卢固执不肯,他只好携李师师隐退江湖,逍遥自在。
这六人相继脱离梁山,宋江带剩下的27人班师回朝,顺利受封。然而好景不长,奸臣设计下毒,宋江与李逵相约黄泉路上见,双双被害。卢俊义酒中亦被下毒,腹痛难忍,最终坠水而亡。
吴用与花荣闻讯后,痛不欲生,在宋江墓前自缢,结束生命。
不知这六人听闻消息后,心中会有何感受。
毫无疑问,当初选择离开的这六人,做了最明智的决定。
除了这六人,还有其他因种种缘由而得以善终的梁山好汉吗?
公孙胜是最早离开梁山的人。跟随宋江征讨淮西准备回京时,忆起师父罗真人“逢幽州而止,遇汴梁而还”的嘱托,遂向宋江辞行,回归蓟州,专心修道,侍奉年迈母亲,终老天年。
有人认为,他早早离开梁山有多重原因。其一,他从晁盖时代便是追随者,晁盖与宋江理念不同,故对宋江不完全服从。其二,他在梁山排名第四,权势不小,却逐渐被边缘化,无处施展才华,心生离意。其三,他坚决反对招安,不贪荣华富贵,期盼梁山自主发展,智取生辰纲即为筹集发展资金。宋江选择招安,梁山只有投降或做匪两条路,理念背道而驰,心灰意冷最终离去。
呼延灼是梁山五虎将中唯一善终者,祖上乃北宋名将呼延赞。招安后被任命御营兵马指挥使,率军平定金军,后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朱仝本为官兵,正义凛然,因故落草为寇。征讨方腊归朝后受封武节将军、保定府都统制,因聪明能干,未得罪朝廷权贵,官路顺遂,最终升至太平军节度使。
此外,阮小七、柴进、戴宗、朱武、顾大嫂等人虽未因鲁智深暗示而离开,但凭各自判断选择退出,终得平安。
熟悉《水浒传》的读者,无不为英雄们的悲惨结局感到心痛。
若“及时雨”宋江不是一时糊涂,盲目招安,这些英雄们大概不会落得非死即伤、家破人亡的凄凉下场。
古话说“从道不从君”。宋江一心想带领108位好汉走向光明正途,过上好日子,但当时的朝廷无明君,昏庸无能。未能及时醒悟的宋江,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兄弟们无辜牺牲,自己亦死于非命。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安排乃古代封建社会、昏君统治的必然产物。梁山好汉的悲剧正映照了昏庸王朝的覆灭,后人应深刻反思。
《水浒传》之精彩,正因招安情节的真实与残酷。宋江并非虚构,历史往复循环,现实中妥协往往不是最优解。
不论如何,大义常在人心。梁山好汉的江湖义气和嫉恶如仇,永远值得我们后世学习。遇见不公和恶行时,我们应如梁山英雄般挺身而出。
而宋江这个人物,在当代依旧饱受争议。
有人赞他孝义忠智集于一身,仗义疏财,善于用人,能按才干分工,办事有方。
也有人批评他刚愎自用,有始无终,明明可以带领好汉自立山头,却盲目招安,忽视北宋奸臣复杂狡诈,导致兄弟接连牺牲。
甚至著名批评家金圣叹称宋江为“下下人”。观众观看影视剧时,常因宋江的决定恨得牙痒痒。
世上无完人,大家既能夸他优点,也理应指出他的不足。
---
改写完毕!你觉得这样如何?需要我帮你做更口语化或文言风的版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