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随着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相继死亡,法西斯势力的崩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盟军宣告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45年7月26日,美国、中国和英国三国联合发布了《波茨坦公告》,严厉警告日本,如果不立即投降,三国将联手采取强硬措施。然而,在天皇裕仁的默许下,日本依然没有回应。面对这种僵局,美国决定对广岛和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尽管日本在核爆后依然顽强抵抗,但仅仅三天后,日本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
最初,世界舆论普遍认为日本的投降是由于原子弹所造成的巨大毁灭性威胁,但随着美军公开的一份电报的披露,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美军在东线战场成功摧毁了日本主力舰队的同时,美国本土也传来了原子弹研发成功的消息。时任总统杜鲁门意识到,这场战争的结果已不可逆转。
为了避免在日本本土展开一场漫长且代价惨重的地面战,美国联合中国和英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力图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日本庞大的陆军力量依然保持强劲的抵抗能力,国内的主战派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裕仁天皇则深知,如果投降,自己可能会被废除,因此他试图借助中国的资源和兵力来拖延战争,企图通过拖延赢得有利的时机。
在看到裕仁天皇不愿投降后,杜鲁门决定采取极端手段,以原子弹进行强力威慑,分别投下了广岛和长崎两颗原子弹。这两次爆炸给日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并未立即迫使日本投降。事实上,这两次原子弹的“重击”虽然威力巨大,却远未足以摧毁日本领导层的意志。杜鲁门显然低估了裕仁天皇的决心以及他在战时面子上的坚持。
由于指挥失误和技术滞后,日本的战舰生产远远跟不上其舰队的损失速度。随着象征着日本海军荣耀的“大和号”沉入海底,日军彻底放弃了依靠海军击败美国的幻想,转而将力量集中于扩充陆军,并将重点放在稳固中国东北和华北的据点。日本希望依靠这两地的战略优势,等待战局的转机。
然而,日方对苏联的判断却极为失误,他们依然抱有1941年签署的《日苏互不侵犯条约》会继续生效的幻想,完全未能意识到《雅尔塔协定》早已改变了东欧及远东的政治格局。裕仁天皇在未回应《波茨坦公告》的同时,指示侵华日军继续坚守战线,并称苏联不会对日本开战,要求为反攻做准备。
杜鲁门敏锐地察觉到,日本可能在苏联对东北发动进攻后才会选择投降。为了避免让国际社会误以为日本是因苏联的军事压力而投降,美国决定在苏联进攻之前,先行通过原子弹对广岛和长崎进行打击。爆炸发生后,尽管日本军方和裕仁天皇对核武器的威力感到震惊,但他们依然未放弃抵抗,甚至考虑将大量国民迁移到中国,以防更多原子弹袭击。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裕仁天皇准备牺牲大部分民众的生命。
三天后,苏联的军队如期发动了对东北的全面进攻。消息传到日本后,主战派和裕仁天皇陷入了沉默,他们终于意识到,除了投降,别无选择。然而,就在宣布投降之前,极端的军国主义者策划了一项阴谋,试图通过向美军投降来换取对天皇的豁免。最终,经过杜鲁门的同意,裕仁天皇得以幸免于难。
尽管日本宣布投降,但中国境内依然有大量日军顽固抗战。在中国军民与苏联红军的夹击下,约六十万关东军在最终缴械投降后,被押解至严寒的西伯利亚,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劳改生活。
事实上,日本对苏联的畏惧由来已久。早在沙俄时代,苏联就在远东多次击败日本。尽管日本曾试图在1914年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击败俄罗斯,但他们一直未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尤其在1939年,日军在中国战场上一度连战连胜,沉浸在骄傲自满之中,竟敢向苏联发起进攻。然而,在遭遇苏联元帅朱可夫指挥的猛烈反击时,日本惨遭重创。那场坦克大战不仅让日本丧失了重大的战略优势,更成为他们心理上的巨大阴影。
两国陆军工业的巨大差距也被暴露无遗。日本的小型“豆丁”坦克不仅火力不足,甚至连苏联的反坦克步枪都难以抵挡。战斗后,日军在中国的气势严重减弱,不得不狼狈撤退至东北。日军的装备劣势,不仅体现在对苏战争上,也在太平洋岛屿战场上暴露无遗。面对装备精良的美国谢尔曼坦克,日本的坦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犹如幼童对抗成年人。
在欧洲战场上,尽管德国的坦克逼得盟军节节败退,但在太平洋战场,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却成了无敌之物。这也是为什么日本海军屡次讥讽陆军为“马鹿”(傻瓜)。日军陆军的装备简陋,大多依赖简单的步枪和粗制滥造的机枪,所谓“坦克”不过是装了薄铁皮的简易装甲车。而与之相对,海军却拥有数万吨级的大舰,差距显而易见。
如果苏联没有选择进攻日本,日本本有可能通过辽阔的东北和华北土地拖住美军,制造更多麻烦。而美国资本急于收割西方利益,不太可能再全力支持战争,这也给裕仁天皇留下一线生机。只要日本能挺过这段难关,完全有可能迎来反弹,再度掀起新一轮的战斗。
然而,苏联并没有选择政治妥协,他们毫不犹豫地调动百万大军,向中国东北的日军发起了强烈攻势。虽然苏军在东北的行动存在一些过错,因未能辨清中日身份而误伤了中国平民,但在撤退时,他们几乎掠夺了所有的当地物资。然而,苏军并未抢夺民众的财物,而是带走了日本军营和机关中的军需物资。
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自身实力的严重误判。日本和德国一样,抱有赌博般的幻想,认为能够在远东或欧洲迅速称霸。实际上,如果日本能够调整战略,抛弃那些过于庞大的野心,通过理性发展实现自我腾飞,或许结局会不同。
回顾历史,如果日本能耐心一点,少在海军上浪费资源,仅保留防御用的舰队,将更多财力投入到陆军的装备上,或许能够在战斗中占得先机。德国当时也放弃了海军计划,专注于陆军建设,最终打造出一支无敌的陆军力量。如果德国能将精力集中在西线,而不对英国发动进攻,欧洲的战局或许会有所不同。
同样,如果日本不贪图过度的领土扩张,不激怒美国,专心守住长江以北的地区,控制中国北方而不深入东南亚与太平洋,或许能够稳固占领地,逐步崛起,成为一个大国。
但历史没有“如果”。法西斯的疯狂扩张让他们忽视了自己的短板,只能通过无意义的进攻去赌未来,最终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