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专程前往庆善宫游幸。庆善宫原本是唐高祖李渊早年在武功的一处旧居,也正是李世民的出生之地。大唐初建时,李渊便着手对这座旧宅进行修缮和改造,并命名为“武功宫”。五年后,他又将其更名为“庆善宫”,赋予了新的寓意。
李世民登基后,庆善宫早已焕然一新,完全不同于昔日的模样。此次临幸庆善宫,不仅是重访故地,更是为宴请一众朝中显贵和重臣。席间群臣畅饮赋诗,气氛十分欢快热烈。起居郎吕才更将宴会上吟诵的诗句谱成曲子,命名为《功成庆善乐》,并指挥64名少年按九宫八卦排列成八行,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这便是后来名扬宫廷的《九宫舞》。舞姿优雅舒缓,风格文雅,成为宫廷文舞的代表。
此外,李世民还安排了《秦王破阵舞》的表演。这支舞曲原是武德年间,为纪念李世民平定刘武周而由民间创作的《秦王破阵乐》。李世民即位后,这支气势恢宏的武舞被引入宫廷,成为宴会上的重头戏。到了贞观七年,《秦王破阵乐》经重新作词和编舞,转型为《七德舞》,与《九宫舞》形成文武相辅的佳作,寓意文治武功的完美结合。但在632年这次宴会时,《秦王破阵乐》仍保持着原始的威猛风貌。
李世民在这故乡旧地,与群臣共同欣赏《九宫舞》和《秦王破阵乐》,忆往昔峥嵘岁月,畅谈今日盛世,展望未来蓝图,心情极为舒畅满足。然而,就在这和谐欢愉的氛围中,突然出现了不和谐的插曲。
此次宴请汇聚了不少外地回京的官员,其中就包括了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是李世民麾下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实际上,在李世民身边的能臣猛将中,尉迟敬德算是后来者,最初刚投降唐朝时还遭到了排挤。因有人怀疑他会趁李世民不在逃跑,便暗中将他关押。李世民回朝后,众人甚至劝其杀掉尉迟敬德。但李世民坚信他的忠诚,不但释放了他,还赏赐财物,让他自由决定去留。尉迟敬德最终选择留在李世民麾下,发誓终生效忠。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此刻他下定决心一路跟随李世民。
随后尉迟敬德随李世民征战,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割据势力,多次在战场上救李世民于危难。李世民曾感叹:“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足见尉迟敬德的英勇及李世民对他的信任。然而,尉迟敬德随从时间较短,参与的战争不及其他猛将多,最大功绩则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展现。
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和李元吉曾试图笼络尉迟敬德,但被他断然拒绝。两人又密谋刺杀尉迟敬德,均未成功,甚至在李渊面前诬陷他,险些丧命。幸得李世民全力护卫,才得以幸免。所有磨难反而坚定了尉迟敬德的忠心,他极力劝说李世民尽早出手铲除李建成、李元吉,谋夺皇位。
玄武门之变当天,尉迟敬德随李世民埋伏在玄武门,率先射杀李元吉,携其与李建成的首级现身军阵,迫使东宫与齐王府的精锐撤退。随后听命全副武装护送李渊,命其下诏令各军听李世民指挥,玄武门之变因此落幕。作为该事件中功劳最大的武将,李世民封赠尉迟敬德齐王府,并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四人共享一千三百户的食邑,彰显其卓越功勋。
李世民登基后,尉迟敬德被视为身边第一猛将。虽是荣耀,亦有隐忧,自古文臣武将多有摩擦。尉迟敬德凭借功劳不拘小节,常当众揭短责备文臣,尤其是发现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过失时,毫不留情,令李世民颇为头疼。为避免纷争,贞观三年李世民任命尉迟敬德为襄州都督,三年后又调任同州刺史,希望他能沉稳些、收敛脾气。
三年后尉迟敬德进京述职,李世民本以为他已改过自新,没料宴会上尉迟敬德因座次不满当场爆发怒火,对坐在前面的某官质问道:“你有什么功劳,竟配坐我前面?”那人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气氛骤然紧张,任城王李道宗出面缓和,但尉迟敬德竟然一拳挥出,打向李道宗,险些伤及眼睛,场面一度失控。李世民勃然大怒,立即中断宴席,严肃训斥尉迟敬德。
李世民语重心长地说:“我读《汉书》时,见汉高祖时期立功臣子保全者极少,曾责怪刘邦心胸狭隘。朕即位后,力求保全功臣及其子孙安宁。但你高官在身,屡犯国法、惹事生非,朕终于明白韩信、彭越等人遭遇悲剧,非刘邦之错,而是他们自负骄横所致。”
汉朝开国功臣多难以善终,李世民对此深感遗憾,一直以此警示自己,努力保护功臣。李世民并不惧怕功臣功高震主,毕竟他本人是开国功臣中最为卓越的一位,做皇帝后无人能威胁其地位。贞观时期,李世民给予功臣最大的信任和包容,极少有功臣被迫害。然而尉迟敬德却执意骄横,使李世民最终理解了刘邦的难处,认识到那些被杀的功臣多因恃功骄横,令君王不得不防。
见尉迟敬德频频认错,李世民继续告诫道:“治国之道,赏罚分明最为关键。过分恩惠不可无节,你须严格律己,莫做令自己后悔之事。”尉迟敬德这才意识到李世民是真正生气,内心生出敬畏,自此开始约束自己,不再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