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与两江总督张之洞联合上书,向皇帝建议废除科举制度。当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举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选拔出来的人才不再能有效地支撑朝廷的治国理政。越来越多的政要开始觉得,科举考试的体系已经过时,不能为国家带来真正所需的人才。
为了庆祝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清廷特别增加了最后一场恩科考试。这也是科举制度的终结之作。就在这一年,来自河北肃宁县的刘春霖考中状元,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这个生于动荡年代的年轻人,将迎接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呢?“时代的一粒沙子,落在一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这句话用在刘春霖身上再贴切不过了。作为状元,他的才华无需置疑,但恰逢清朝的末日,他的状元之路也显得有些尴尬。
按照历代传统,每一位状元都会在北京的文庙立碑纪念,但到了刘春霖这一届,清政府正忙于应对内外的剧变,无暇顾及。这一届状元的立碑问题,也因清朝自身的困境而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刘春霖和其他几位进士商议后,决定自己筹款为自己立碑。最终,在北京孔庙,他们亲自立了一块题名碑。这块碑见证了科举制度的终结,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仿佛一曲挽歌,感叹着这一千三百年历史的消逝。
时代总是不断推进,很多事物会被逐渐淘汰,制度会因时代的变革而消失,而人则需要在变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刘春霖并不愿意屈服于既定的命运。高中状元后,朝廷授予他翰林院修撰的职位,然而他深知时局动荡,不愿止步于这种过时的仕途。于是,他不久后申请了留学,进入东京政法大学深造。
1907年,刘春霖回国后,担任了保定高等学堂的监督,相当于今天的校长。1909年,他当选为直隶省议员,随后又成为资政院议员。然而,当时的清政府经济困窘,官员的俸禄远不足以维持生活,因此不少官员都会做些副业来维持生计。刘春霖也不例外,他的副业便是书法——他的字不仅漂亮,且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
科举考试一直注重书法,而作为状元,刘春霖的书法水平本就很高。他从小便对写字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小楷。刘春霖的字典雅清秀,挺拔中又带有柔韧,极具个性。考中状元之前,他在北京备考时曾受到一位王爷的引荐,为慈禧太后抄写佛经,这一机会让他在书法界崭露头角。
刘春霖的好友雷雨琴带着他为慈禧所写的佛经到上海石印,做成字帖出版。这些字帖一发布,就受到了热烈欢迎,销量非常可观,随之刘春霖也开始出版更多的小字帖。这些字帖的销售量一直居高不下,他的书法成了市场的热销商品。
1915年,刘春霖整理了自己在殿试中的应试文章,并用精湛的小楷写出,再次印刷出版,名为《殿试帖》,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欢迎,甚至印刷了三次,成为了当时的畅销书。这时,很多商人看到刘春霖字帖的热销,也纷纷开始非法盗版。为了保护自己的创作权益,雷雨琴曾向清政府提出请求,要求禁止盗版,并获得政府的支持,发布了公告,严禁未经授权的翻印行为。
随着字帖的热销,刘春霖的书法逐渐成为一种品牌,尤其是他的字,成为了书法爱好者争相模仿的对象。那时,书法界有种说法:“大楷学颜真卿,小楷学刘春霖”,可以看出他在书法界的影响力。他的字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身份和象征,成为了时代的标志。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刘春霖并未预见到自己将面临的巨大困境。在生活的后期,他重新回到了“卖字为生”的状态,尤其是在家被日本人侵占之后,刘春霖不仅丧失了所有财产,还面临了生存的困境。随着抗战的爆发,他无奈地走上了逃亡之路,重新拾起书法这一“老本行”,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新中国成立后,刘春霖的名字并没有被历史遗忘,他的书法作品被载入《中国书法大辞典》,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尽管在书法领域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这位末代状元却常常处于迷茫和无奈之中。
辛亥革命后,刘春霖曾隐居一段时间,直到北洋政府邀请他担任一些职务,才重新出山。随着他在政府中的经历,刘春霖逐渐认识到,无论是清朝的腐败,还是北洋政府的无能,中国的政治始终处于割据混乱的局面。对此,他愤怒至极,但又感到自己力所不及,无法改变现状。最终,他在1928年辞去所有职务,隐居在北平,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退隐后的刘春霖,虽然远离了官场的黑暗,但他依旧心系国家,尤其关注底层民众的疾苦。他亲自参与灾后重建,尤其是在黄河泛滥后,他积极组织“河北移民协会”,帮助受灾民众安置,累计帮助了大量移民。尽管年事已高,他依旧奔走于各地,尽其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
然而,随着日军的侵占,刘春霖对祖国的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面对伪满洲国的邀请,他毅然拒绝,并公开批评那些投降的汉奸。刘春霖拒绝了日伪政府的聘任,但这一行为导致了他家族的悲惨遭遇。日军搜查了他的家,并将他和家人驱逐,直到他通过多方努力才得以复归。
这次事件对刘春霖打击极大,深感孤独与痛苦,从此,他彻底隐退。晚年时,他依旧坚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资助。他在自己创建的学校里,为学子们点燃了求知的希望。
1933年,刘春霖在岁月的煎熬中渐渐老去。年事已高的他,依旧不忘书法,也不忘为国家尽微薄之力。然而,身体状况的逐渐恶化,让他无法继续挥毫泼墨。最终,在1942年1月18日,他因心脏病去世,享年73岁。
刘春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从此,最后一位状元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传统,他应该被葬回家乡河北,但由于时局动荡,他的遗愿未能实现。最终,他的家人决定将他葬于保定西郊,这里埋葬着不少社会名流与百姓。在葬礼上,许多人都前来吊唁,敬佩他一生坚守的气节和操守。
刘春霖的挽联由清朝翰林吕梦符所作,简明扼要地总结了他的传奇人生:“婪尾科名,鳌头峻立,天陨文星,闻声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