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中年间,郑颢的弟弟郑顗突患重病,病情非常严重,唐宣宗得知后,立刻派遣使者前往探望。使者回宫后,唐宣宗立即向他详细询问郑顗的病情,随即问了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公主在哪里?”这话虽然只是随口一问,表达的也只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心和问候,但却没有想到,这一问竟引发了他的一场大怒。
使者回答:“公主在慈恩寺观戏场。”这一答复让唐宣宗瞬间怒火中烧,他不禁愤怒地说:“我怪士大夫家不愿与我家为昏,良有以也。”大意就是说:“难怪士族家族不愿意娶我家的公主了。”唐宣宗说这话时,显然心里感到深深的失望和痛心,毕竟在唐朝,士大夫家族对于公主的态度向来复杂,很多人根本不愿意与皇家联姻。这不仅因为唐朝公主的身份显赫,且皇家公主通常性格较为高傲,这使得许多士族家族对于娶公主的事情心生顾虑。
事实上,公主们想要找到合适的驸马,一直是唐中晚期的难题。比如唐宣宗的长女万寿公主,就曾引发过一场风波。万寿公主自小深得唐宣宗宠爱,及笄之后,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来为她挑选驸马。白敏中挑选了一个十分合适的对象——郑颢。
郑颢,出身于名门荥阳郑氏,才学出众,状元及第,文雅风流,堪称理想的驸马人选。白敏中认为,郑颢和万寿公主是一对天作之合。状元郎配公主,这种组合,浪漫得几乎像是传说中的故事。然而,白敏中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郑颢当时已经与一位名叫卢氏的女子订下婚约。当郑颢中状元后,原本就计划前往楚州迎娶未婚妻,但他在途中接到白敏中的召见,最终不得不返回京城,接受了这场与公主的婚约。
这件事令郑颢十分不满,他心中充满怨气,深感自己被迫成婚,也多次在唐宣宗面前抱怨白敏中的做法。白敏中甚至在离京前曾对唐宣宗表达过担忧:“郑颢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颢必中伤,臣死无日矣!”他担心郑颢因这段婚姻心生怨恨,影响其效忠朝廷。唐宣宗听后只是轻描淡写地回答:“朕早就知道这件事了,你怎么这么晚才提醒我?”
此时,唐宣宗从容不迫地将一只小红柳盒交给白敏中,里面装着郑颢多次诋毁白敏中的书信。唐宣宗的这一番话实际上让白敏中安了心,他明白了即便郑颢心有不满,唐宣宗依旧信任自己。婚事解决后,万寿公主与郑颢的婚姻看似幸福美满,但其实背后也充满了许多波折。
在万寿公主和郑颢的婚礼筹备中,唐宣宗要求节俭行事,决定不使用华丽的银马车,而是用铜装车。他明确表示:“吾欲以俭约化天下,当自亲者始。”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唐宣宗还特别下诏提醒万寿公主要以家庭为重,劝告她:“夫妇,教化之端。其公主、县主有子而寡,不得复嫁。”通过这样的政策,他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在婚后遵循传统,成为合格的妻子和母亲。
尽管唐宣宗深知公主的身份让万寿公主无法完全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他依然要求她遵守这些传统的家庭规范。然而,当郑颢的弟弟郑顗患病时,万寿公主居然选择了去慈恩寺看戏而非关心患病的小叔子,这让唐宣宗非常愤怒。他认为,作为嫂子和公主,万寿公主应该尽早去探望病重的郑顗,而不是选择娱乐。这一行为让唐宣宗感到非常失望,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唐宣宗立刻召见了万寿公主,并命她在宫廷台阶下站立许久,自己却始终未曾看她一眼。万寿公主感到非常不安,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她赶紧向父亲谢罪。最终,唐宣宗才开口责备她:“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乃观戏乎!”他认为,万寿公主的行为是不合适的,作为公主和妻子,她应该在家庭遭遇困境时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责任。
这次事件不仅让万寿公主受到了惩戒,也给整个贵族阶层起到了警示作用。唐宣宗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督促了其他贵族家庭的规范和行为,让他们更加注重家规和礼法。虽然郑颢对这段婚姻心存不满,但他毕竟已成为驸马,且婚后一直在用心经营婚姻,对唐宣宗也保持着忠诚。
后来,唐宣宗为了更好地为女儿们挑选合适的驸马,公开征求世家推荐。郑颢便向唐宣宗推荐了才华出众、但未受到重用的于琮。最终,于琮成为了广德公主的驸马。不久后,唐宣宗去世,郑颢深感失落,他甚至为此写下《续梦中十韵》以表达对唐宣宗的怀念。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件,不难看出唐宣宗对自己女儿们的婚事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要为女儿们挑选出合适的驸马,还十分关注她们的婚后生活,希望她们能在家国之间找到平衡。而他的一系列举措,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唐代贵族家庭礼法的改进,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和帝王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