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11日,中央军委向志愿军司令部发布了新的调令,宣布了重要的人事变动。杨得志,原19兵团的司令员,被调任为志愿军的第二副司令员,而原副司令员韩先楚则被调回19兵团接任杨得志的职务。显而易见,杨得志和韩先楚被对调了职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调动看似让韩先楚的职务有所下调。
然而,在这项任命宣布时,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并不在朝鲜前线,但他还是在杨得志正式到志愿军司令部之前与他进行了电话沟通。在电话中,彭德怀告知杨得志,他将主要负责指挥作战事宜。那么,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杨得志被任命为第二副司令员,离开19兵团前往志愿军司令部报到的时间点,正值志愿军中一些重要指挥员的任务发生变化。那时,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以及参谋长解方,主要精力被分配到开城谈判桌,无法全力指挥作战。而另外两位副司令员洪学智和宋时轮的情况也不同,一个在后勤司令部负责后勤事务,另一个则被调回国内担任军委步兵学校校长。正因为如此,中央军委才决定将作战指挥的重任交给杨得志。
当然,杨得志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被赋予重任,与他过往的赫赫战功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间,他在战场上的突出表现得到了极大的肯定。杨得志是“中央红军三杨”中的一员,这个称号在我军历史上广为流传。早在中央红军长征前,他便是红一军团第一师的一名团长,并与当时的政治委员黎林共同协作,屡次打胜仗。在长征的艰难环境下,杨得志指挥的部队突破重围,成功强渡天险,为中央纵队打开了通路,并全歼敌人。
除了战功,杨得志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也非常出色。他得到了彝族人民的支持,确保了红军能够顺利通过彝族区,避免了许多麻烦。抗战时期,杨得志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屡次带领部队击败敌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陕西军区司令员,并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担任了第十九兵团司令员,率部跨过鸭绿江,参与朝鲜战争。
1951年2月,在出征前,周总理亲自接见了杨得志及其搭档——政治委员李志民,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期望。周总理希望杨得志和他的兵团能够延续他们的辉煌战绩,尤其是在全球目光注视下,抗美援朝不仅是军事斗争,更是严峻的政治斗争。周总理特别叮嘱他们要全力以赴,打好“出国第一仗”。
杨得志与第十九兵团在朝鲜战场上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他们成功阻击了“联合国军”的多次进攻,顽强守住阵地,并与其他志愿军部队密切配合,歼敌8.2万余人,稳定了战线,迫使敌人转入防御态势。随着局势的稳定,“联合国军”也开始表示愿意与朝鲜进行停战谈判。
这时,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回到国内处理中央军委日常事务,而邓华则将重心转向停战谈判,无法兼顾指挥作战。因此,中央军委决定由杨得志担任志愿军的作战指挥重任。杨得志随即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并在后续参与了上甘岭战役,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此时,杨得志和韩先楚的职务互换,虽然许多人将其解读为韩先楚的“降职”,但实际上,韩先楚仍然保留了志愿军副司令员的职务,这并不意味着职务上的降低。韩先楚被调回第十九兵团,实际是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一步,这为他积累了“兵团司令员”的资历。
之所以选择杨得志而非韩先楚,中央军委有其深刻的考量。虽然韩先楚与杨得志同样是优秀的指挥员,但两人有几个关键差异。首先,杨得志在革命资历上比韩先楚要更为丰富。杨得志早在20岁左右便担任团长,参与长征并立下赫赫战功,而韩先楚则稍晚进入这些关键职位。其次,韩先楚的身体状况当时也不如杨得志,早期就有不少伤病,长期在战场上带病作战,且在朝鲜战场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肠胃问题。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央军委最终决定将重任交给杨得志。
虽然韩先楚在身体问题和革命资历上稍逊一筹,但他依然是一位极具军事才华的指挥员。最终,杨得志接过了志愿军的指挥重任,带领部队屡战屡胜,也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