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我希望能为您带来更加舒适的阅读体验。
“如果我是共产党,我就干掉他。”
张学良说这句话时,声音中带着一种冷酷而坚决的气势。他所要“干掉”的,正是那个昔日的皇帝,末代清朝皇帝——溥仪。
要说身份背景,张学良对溥仪的敌意并不让人感到过于意外,但若说两人有着深仇大恨,那又似乎不完全如此。毕竟,张学良与溥仪的弟弟溥杰曾是极为亲近的朋友。
那么,张学良为何如此痛恨溥仪,二人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怎样的情节让张学良在晚年作出如此果断的表态呢?
张学良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也是西安事变的主谋之一。与汪精卫、梅兰芳、周恩来等人并列为民国时期的四大美男子之一。西安事变后,他被蒋介石软禁了长达四十多年,晚年在夏威夷度过。
而溥仪,自宣统帝起,便经历了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戏剧性一生。此后,始终未能放弃复辟祖业的念头,最终沦为日本的傀儡,成了伪满洲国的“皇帝”,直到晚年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纳为公民。
这两个人,一个是伟大的爱国将领,一个是曾经的“皇帝”,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言行,甚至能影响历史的走向。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有过一段传奇般的交往经历。
甚至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张学良还曾苦口婆心地劝说比自己小几岁的溥仪放弃复辟的念头。但溥仪却没有接受这些劝告,依然坚持自己的道路。
究竟张学良是如何劝解溥仪的?为什么溥仪会如此顽固,不听劝告呢?
1926年,张学良与溥仪在天津的一家饭店偶遇。当时,张学良以平等的姿态,耐心劝解溥仪放弃复辟之心,建议他重新找寻人生的出路。然而,溥仪此时已经被有心人深深利用,眼里只有复辟的梦想,根本无心倾听“好心人”的劝告。
此时的溥仪,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越跑越远,完全不愿回头。
然而,错误总会有代价。溥仪最终也为自己的鲁莽与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有时候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又或者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溥仪犯下的错,显然不是一种可以轻易原谅的错误——他选择了卖国求荣,这个错误,最终带来了不可逆的后果。
这或许也正是张学良晚年回忆起这些往事时,痛心疾首的原因之一,他在内心深处明白,如果他选择共产党的立场,他将不惜一切代价去制止溥仪的背叛。
但溥仪日后的卖国行径并非偶然,早在1926年天津与张学良会面时,这种倾向便已露出端倪。
1924年,正值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直系军阀曹锟与吴佩孚联合发起讨伐奉军的战争,而冯玉祥原本为直系任命的第三路总司令,却在战争中临阵倒戈,带领军队返回北京,发动了震动京城的政变。
这次政变推翻了曹锟政权,软禁了当时的总统,随即将溥仪及其一众清朝遗老遗少驱逐出北京。溥仪瞬间陷入困境,成为真正的“流亡皇帝”。他带着家人和众多遗老,去了天津,入住张园。
此时的溥仪心中依然怀抱着复辟的梦想,他不甘心就此沉沦。虽然暂时被迫远离权力中心,但他决心重振大清帝国的辉煌。于是,在一些人的怂恿下,溥仪又开始频繁寻求复辟的机会。
而复辟显然不是仅凭他一个人便能完成的,背后需要强大的军力支持。于是,溥仪开始广泛接触各路军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便是奉系。因为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取得了显赫战果,实力极为强大,成为了溥仪拉拢的重中之重。
于是,张学良与溥仪的第一次会面就此展开。但这次见面,却并未如溥仪所愿,而是让他尝到了彻底的失败。
当张学良第一次见到溥仪时,他用一种带有轻蔑的语气说道:“欸,你怎么出来跑了,这也不错呀。”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却充满了讽刺。对于曾经的皇帝来说,这样的言辞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不敬。
然而,溥仪并未与张学良争论,而是默默忍受了这种不尊重。接下来,张学良开始以更为真诚的态度劝解溥仪,放弃复辟的念头。他提出,溥仪可以放下高贵的皇帝身份,安静地做一名普通人,甚至可以选择出国留学,去西方过上安稳的生活。毕竟,溥仪的身份和过去的荣光仍然可以让他获得未来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的大总统。
但溥仪此时已经心意已决,根本不愿接受张学良的劝告。面对张学良的苦口婆心,他只当作耳旁风,依然执意要重启复辟的计划。
张学良愤怒之下,甚至出言威胁:“皇帝老爷的把戏,早就过时了,如果你还执意如此,你的脑袋早晚会掉下来!”
然而,溥仪并没有改变立场。即便如此,溥仪最终依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帮助——连奉系这种庞大的军事力量也未曾响应他的召唤。溥仪的复辟之梦,也因此加速了他与日本人合作的步伐。
张学良的拒绝,正是让溥仪转向日本的契机。这一切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溥仪最终沦为日本傀儡的命运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