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鱼亭
1951年6月的一天,因汽车颠簸颇为剧烈,身负重伤的志愿军班长柴云振缓缓睁开了眼睛。映入他眼帘的,已不是战场上炮火连天的惨烈景象,而是一片宁静的蓝天与碧绿的田野,周围没有硝烟也没有死亡的气息。
医护人员见他醒来,连忙急切地说道:“同志,你终于醒了,我们正准备送你去包头的医院。”这时柴云振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已经脱离了朝鲜战场,回到了祖国的土地。
大约十几天前,柴云振在战场上被抬下,浑身是血,伤痕累累。仅头部就有24处刀枪伤口,幸亏15军的军医们昼夜不停地抢救,才保住了他的生命。彼时,他全身缠满了厚厚的绷带,只露出嘴巴和鼻子,整整半年的时间里,他甚至连抬头都成了奢望。
待伤势稍有缓解,柴云振便迫切希望重返15军的队伍中继续作战。但由于辗转多个医院,他始终难以与部队取得联系。虽然15军方面也积极寻找他,但一直杳无音信。
事实上,柴云振心里很清楚,自己想再度参战的念头根本无法实现。医生的一席话让他彻底放弃了这一想法。那场残酷无情的朴达峰阻击战,不仅夺去了他的右手食指,还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伤害。康复后,他已无法再持枪作战,只能选择复员回乡。
1952年4月,柴云振以普通士兵身份回到了四川老家。令他欣慰的是,政府发放了80元补助,还发给他1000斤大米,尽管条件简陋,却足以让他暂时安定下来。
这位曾经驰骋沙场的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回到了家乡。柴云振自己并不知晓,他的英雄事迹早已被广泛传颂,甚至被朝鲜方面编入了教科书。
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几乎一人独挡千军,尸体铺满了阵地。那200多名美军士兵,或许到死都未曾意识到,阵地上竟只有柴云振一名中国士兵坚守。
柴云振自己非常清楚,凭借这些战绩,他理应成为一名英雄,但他并不在意这些荣誉。相比于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他认为自己已经是幸运的,所以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尽管柴云振本人不计较荣誉,组织却始终未曾忘记他的贡献。1983年,总政治部下达通知,要求各部队编写英烈传记,柴云振作为一级战斗英雄自然榜上有名。
然而调查中却发现,这位英雄的档案中竟然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更糟糕的是,由于无法确定他的生死,组织一度将其误认为烈士,这显然不妥。于是,15军领导决心必须找到柴云振本人。
寻访组开始细致调查,层层剥茧,终于找到了柴云振的战友孙洪发和后来任15军政治部群联处处长的温铁汉。孙洪发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曾将柴云振救出险境。
通过多方努力,确认柴云振是四川籍。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最快的寻人方式就是通过报纸发布消息。1984年,《四川日报》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标题赫然写着“寻战斗英雄柴云振”。
1984年9月,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偶然看到了这条寻人启事。虽然对父亲的具体经历并不了解,但他清楚父亲的服役时间和职务,与启事描述吻合。
柴兵荣兴奋地将报纸带回家,然而柴云振本人并未表现出激动。三十多年的农民生活让他习惯于平凡,他并不奢望更多待遇。而且他心里也有疑虑,觉得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难道真会是自己?
尽管柴云振犹豫不决,儿子的劝说终究打动了他。最终他决定去湖北一趟,既满足儿子想外出见识的愿望,也希望能与老首长、老战友叙叙旧。
但眼下又遇难题:柴云振家中子女众多,家庭条件贫寒,根本凑不出路费。只要家里有一人反对,他就不去了。幸运的是,家人都支持他,于是他决定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头肥猪。
对于柴云振来说,这趟旅程代价不小,如果无功而返,家人恐怕要挨饿。父子俩卖猪换了100元钱,踏上了前往湖北孝感的旅程。到达15军总部时,柴云振感到十分紧张,军部大门庄严而高大,他却显得格外胆怯,默默地跟在儿子身后。
15军政治部的温铁汉接待了柴云振。多年来,军部曾接待过不少自称英雄的人,但大多与事实不符,因此温铁汉对柴云振保持谨慎态度。
当温铁汉与柴云振握手时,注意到他的右手食指缺了一截,立刻问:“老同志,您的手指怎么了?”
柴云振答道:“是在和美国黑人士兵摔跤时被咬断的!”
“您还有其他伤吗?”
柴云振撩起灰白的头发,说:“这些是美国兵砸的,头部一共24处伤口。”
温铁汉听后心中振奋,因为这些细节与档案记载高度吻合,极有可能就是他要找的人。
柴云振越说温铁汉越信服,但当儿子拿出复员证时,温铁汉却眉头一皱,证件上的名字是“柴云政”,与柴云振差一字。
这事关系重大,温铁汉不敢轻易下结论,于是安顿好父子俩后,立即向上级汇报。既然无法确认身份,便必须让老战友出面验证。恰逢15军筹备上甘岭战役32周年纪念活动,温铁汉便发出紧急电报,请孙洪发赶来。
柴云振几天未见动静,正打算返乡收拾庄稼时,孙洪发终于抵达。两人见面,尚未介绍,目光便交汇凝固,“老柴呀!”孙洪发激动喊出。
两人紧紧拥抱,情感如潮水般涌动,泪水涟涟。昔日战场上生死与共的情景历历在目,当年柴云振负伤奄奄一息,正是孙洪发将他背下阵地,这份情谊非言语所能尽述。
激动之情令两位老人一时无言,只剩泪水默默流淌。不久,原45师师长崔建功将军闻讯赶来,见到柴云振哽咽说道:“云振,我们找你找得太辛苦了,今天终于找到了你!”
柴云振也动容地回应:“没想到部队首长还记得我!”
正当此时,45师警卫连文书董贵臣来到军部,终于解开了柴云振名字被写错的谜团。原来朴达峰阻击战时,柴云振由警卫连调入8连,因时间仓促,8连文书付光楚写错了名字,将“柴云政”误写成了“柴云振”,一字之差让英雄的名字消失了整整33年。
1984年10月,终于迎来了老英雄柴云振的归来与迟到33年的授勋仪式,正式为这段传奇画上了圆满句号。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