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中原突围的关键时刻,华中地区的中原军区1纵1旅,指挥官皮定均,完成了重要的牵制任务后,决定自主向东突围。这支由6000名士兵组成的部队,跋涉了超过1500里的艰险路程,经过长达24天的激烈战斗与转移,最终成功抵达了苏皖地区。尽管在此期间队伍中有人脱队、迷路和伤亡,皮定均的部队仍然保留了5000人的战斗力量。当突围成功的喜讯传到延安时,毛主席非常高兴地评论说:“真不简单,一个旅还是一个旅。”
皮定均及其部队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绝非易事。因为与此同时,敌人的主力部队向西分成两路突围,并遭遇了敌军的重兵围追和严密堵截,损失惨重。而皮定均不仅成功地牵制了敌人,还能够从敌人兵力部署最为密集的方向展开突围,极具战略眼光和勇气。
1955年,在授予军衔时,皮定均被评定为“皮有功,少晋中”,这不仅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也是他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笔。
当皮定均的部队抵达苏皖解放区之后,华中军区的司令张鼎丞和政委邓子恢对他们的胜利展开了热烈的欢迎。他们也与政委徐子荣和政治部主任郭林祥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表示希望这支部队能够暂时留下,待战斗结束后再归建。然而,两位军区领导心中更倾向于让这支部队留在华中,以期增强当地的军事力量。他们设想将皮定均旅与华中的另一旅合并成一个纵队,计划任命皮定均为纵队司令,而另一旅的政委则担任纵队政委。
当时,华中军区下辖的华中野战军正与敌军进行紧锣密鼓的作战,尤其是在苏中战役中,敌军调集了十几万兵力攻击苏皖解放区。华中野战军在粟裕司令的指挥下,以少胜多屡次胜利,成功歼灭了敌军5万3千多人,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
尽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部队的军事力量依然亟需加强。这是一支能够打硬仗的优良部队,与新兵相比,他们更熟练,更具作战能力,而作为俘虏兵,他们的情况也相对简单,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整训即可投入战斗。
皮旅抵达苏皖时,正值苏中战役的激烈进行。作为华中战区的军政主官,理应希望进一步增强军事力量,以便消灭更多敌军。随着皮旅的政委徐子荣和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听到两位首长的讨论后,他们沉思再三,觉得部队留在华中并不是一个妥当的选择。尽管部队成功突围并抵达苏皖,然而上级并未指示他们应留下并入华中军队。如果某天上级要求归建该部队,情况将会变得复杂。不过,既然已经到达苏皖,帮助进行作战仍然是合理的选择,无论在那里作战都是对的。
最终,皮旅选择继续独立存在,改称为华中第13旅。1947年1月,他们又更名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
但在改为独立师的同时,华东领导层却把皮定均调往六纵,担任副司令,以协助王必成加强部队领导。王必成的部队在涟水作战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期补充了一批俘虏,部队的战斗、训练和纪律等多个方面急需加强。
在华东的战斗中,这支部队得到了良好的军事锻炼,先后参加了淮阴保卫战、涟水保卫战和盐城保卫战等阻击战,以对付装备精良的敌74师等国民党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伤亡人数也不少。由于我军的武器装备相对较差,进行阻击战不仅是计较双方的消耗,还涉及到伤亡问题,因此我军在这些战斗中比较吃亏。如果能够采用游击战或运动战,我军将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旅领导层决定强化全局观念,顾全大局,遵循上级指示到哪里打就到哪里,避免出现自由主义倾向和抱怨现象,以加强与邻近友军的合作。部队转变为独立师后,参与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1947年底,部队会见了晋冀鲁豫军区,并转变为第13纵队,但皮定均依然留在华东地区,继续为战斗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