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九鱼亭
1953年初春,志愿军180师工兵连指导员王顺秀接到了一个紧急任务——在短短一天内,在朝鲜战场的金刚川上修建一座坚固的大桥。金刚川是北汉江的一个支流,恰好将志愿军东线阵地的前后方隔开,运输补给极为不便。为此,180师参谋长王振邦下达命令,要求工兵连在指定地点修建一座既冲不垮又炸不断、能够全天候通行的“英雄桥”,以保障前线补给畅通无阻。
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一直是工兵连的职责。当王振邦询问有无困难时,王顺秀和连长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问题!”初春的寒意依旧刺骨,河面上冰层刚开始融化,漂浮着巨大而锋利的冰块,在激流中撞击岸边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撞击声。与此同时,美军的飞机和火炮不断盘旋轰炸,炸弹从空中落下,溅起高高的水柱,环境异常恶劣,架桥工作困难重重。
当天午后,工兵连全体战士投身到架桥工作中。冰冷刺骨的河水让战士们不得不半身浸入其中,低温很快让他们的皮肤发紫,有的甚至冻得失去知觉。为了保护战士们的身体健康,连长和指导员决定采取轮换制度:一队战士在河中架桥,另一队则在岸上取暖,半小时或一小时换班,既保证效率又能让战士恢复体力。
最初,这个轮换办法执行得还算顺利,但很快问题出现了——水中的战士们舍不得离开工地,而岸上等待的战士则因长时间得不到换班机会,纷纷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工兵连3班的大力士周光田连续干了三班都不肯休息,指导员王顺秀劝他:“到岸上烤烤火吧,不然身体扛不住的!”周光田却反驳说:“我还能坚持,你不也干了两个多小时吗?”王顺秀听了也无话可说。
架桥任务的重要性不亚于前线的战斗,因为桥梁的稳定关系到弹药和物资能否顺利送达前线。经过一昼夜的艰苦奋战,工兵连终于完成了一座适合低水位使用的坚固桥梁。战士们满脸汗水,却露出满意的笑容,看着自己的成果心中充满了自豪。
然而,就在当晚桥梁即将通车、战士们准备收尾休息时,四架美军轰炸机突然空袭。战士们迅速隐蔽,而美军的轰炸目标正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尽管到1953年,志愿军的后勤系统已有很大改善,但制空权依然掌握在美军手中。轰炸过后,王顺秀和副连长紧急前往查看,惊讶地发现新建的桥被炸断了。眼看车辆即将过桥,桥梁却遭受重创,令连长和指导员焦虑不已。
要修复桥梁至少需要四小时,正当他们焦头烂额时,远处传来汽车发动机的声音。连长和指导员本还在考虑是否向师部请求延迟通车,眼看车辆已接近桥头,一名司机下车大声抱怨:“这到底怎么搞的?今晚炮弹怎么送上去啊!”王顺秀心中不免生气,回敬道:“说得容易,桥又不是玩具,谁能保证不被炸坏!”司机似乎没听见,只是迅速和战友们将汽车藏进山沟,防止敌人侦察。
正当工兵连紧张修桥时,王顺秀发现几个陌生面孔,他们原来是汽车司机。司机们见桥被炸,也自发加入了修桥队伍。看到大家齐心协力,王顺秀内心既感动又惭愧,觉得之前的话说得太重。
经过全体战士和司机的共同努力,桥梁终于在半夜时分修复完成。车辆在夜色掩护下,顺利渡过金刚川,迅速驶向前线。尽管桥暂时修好了,但敌机依旧紧盯这座生命线,随着前线战斗愈发激烈,桥梁不断遭受炮火轰击,工兵连不得不频繁修复,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资。
面对这种“炸毁-修复-再炸毁”的恶劣局面,工兵连战士们纷纷献策。有的建议多建几座桥,以备一座被炸毁时还有备用;然而多桥方案耗时费力,难以实现。3班一位战士灵机一动说道:“要是修座敌人看不见的桥多好!”其他战士接话:“对啊,不如修一座水下桥。”
这一构想激发了王顺秀的灵感,他将想法告诉副连长,副连长立即兴奋地拍板:“对,绝对可行!”他们迅速拿出笔和工兵教范,在草纸上绘制起水下桥的设计图。战士们集思广益,合力完成了详尽的计划书。
工兵连将方案上报师部,180师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批准后,战士们再次投入到水下桥的建设中。朝鲜战争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战争,美军占据制空权和先进装备,而志愿军装备相对落后,必须依靠智慧和意志取胜。水下桥、坑道和交通哨等创新工程正是在这种严峻环境下诞生的,充分体现了志愿军的顽强精神和创造力。
水下桥迅速建成,桥面距离水面仅约30厘米,既能供人员和车辆通行,又能有效隐藏于水下,极大降低了被敌机发现和轰炸的风险。此后,这座“英雄桥”坚实地横跨金刚川,成为无数战士、车辆和大炮过往的生命线,她的名字与金刚川一同,永远铭刻在中朝人民的心中!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