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这位西北军的领军人物,被迫宣布下野。此时,蒋介石看到西北军失去了领导,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便乘机将西北军完全收编。蒋介石不仅对部队进行精简和整编,还将那些战斗力较弱、军纪松散的部分单位解散。而剩下的部队则重组为第29路军,军长由西北军的五虎将之一,宋哲元担任。自此,西北军彻底解体,原有的番号也被正式取消。
尽管西北军在中原大战后被蒋介石收编并且解散,但这并不意味着西北军的将领们就此结束了他们的军旅生涯。事实上,许多西北军的高级将领依然活跃在蒋介石的军事集团中,继续担任重要职务。据统计,在蒋介石还未撤离大陆之前,六位西北军的高级将领曾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这个军衔相当于我军的大将,数量之多,足以证明西北军将领在当时地方军阀中的非凡地位。
蒋介石的军衔制度始于1935年,这一制度的推行标志着国军的军衔体系从之前的混乱局面走向了更加统一和规范化。在这之前,国军的军衔体系虽然存在,但并不统一,各种职衔混乱不堪。1935年,蒋介石开始实施严格的军衔授予制度,确保军队在组织和管理上的高效运作。
在国军的军衔体系中,特级上将是最高军衔,专门为蒋介石自己设置,因此,直到今天,只有蒋介石一人获得此衔。而在特级上将之下的一级上将军衔,则主要授予地方军阀的领袖,包括西北军的冯玉祥。尽管冯玉祥在西北军的领导地位已经结束,但他在国军中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加之他与蒋介石的结拜兄弟关系,冯玉祥在1935年获得了一级上将的军衔。
国军的二级上将军衔相当于我军的大将级别。在1935年,四位西北军的将领获得了这一军衔。他们分别是:
第一位是山东的最高长官韩复榘,他原本是西北军的13太保之一,并且是冯玉祥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韩复榘在中原大战中的临阵倒戈,成为了蒋介石战胜西北军的重要因素。正是由于他的背叛,西北军的阵营在这场大战中遭受了致命打击。
第二位是察哈尔省的最高长官宋哲元,他不仅是第29路军的军长,也是西北军的继承者。第29路军一度拥有十万之众,且下辖着一批优秀的将领,如赵登禹、冯治安、张自忠、刘汝明、黄维纲等,都曾在此部队任职。宋哲元因其领导能力和坚韧作风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在他去世后,宋哲元还被追授为一级上将军衔。
第三位是安徽最高长官刘镇华,他原为镇嵩军的领袖,后来因政治局势的变化,投靠冯玉祥,成为西北军的一员。他与冯玉祥的结拜关系,虽然名义上是兄弟,但实际上更多是出于相互利用,并没有太多真挚的感情。
第四位是陕西的最高长官杨虎城,他身世特殊,曾是著名的“刀客”,并以英雄豪杰身份在动荡的年代建立起自己的队伍。杨虎城随后投靠冯玉祥,并加入西北军。与其他西北军将领不同,杨虎城是主动带领自己的队伍加入的,他的投靠更多是一种战略性选择。
除了这四位将领外,在后来的晋升中,西北军还贡献了两位将领,他们也获得了二级上将军衔:
第一位是庞炳勋,河北的最高长官,一位作战勇猛的将军。在抗战期间,庞炳勋的表现备受关注,但遗憾的是,后来他投靠了日军,成为了叛徒。
第二位是孙连仲,他曾是冯玉祥的13太保之一,并且是西北军中最为出色的战将之一。孙连仲在抗战期间的英勇表现,获得了敌军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抗战中的英雄名将。他的勇猛事迹至今仍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