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国庆节后的某一天,钱学森——被美国人誉为“一人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的传奇人物,踏上了黑龙江的土地。为了陪同他参观和安排后续访问事宜,黑龙江省委派出了中科院的代表,朱兆祥。
在参观过程中,钱学森问朱兆祥:“我听说我的两个老朋友,庄逢甘和罗时钧,都在哈尔滨的一所军队大学工作。我想见见他们。”庄逢甘和罗时钧曾在美国留学时接受过钱学森的指导。
然而,朱兆祥把这个请求上报给省委,却久久没有收到答复。事实上,钱学森所提到的“军队大学”其实是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军工),一个具有极高保密级别的特殊单位。这从钱学森不清楚该校名字就能看出,原来这件事不仅涉及个人感情,也关系到国家安全。
由于省委无法作出决定,问题最终被继续上报。就在钱学森以为他将无法见到两位朋友时,哈军工的负责人——陈赓,亲自飞到了东北。陈赓,作为一位知人善任的将军,知道钱学森的才华,因此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亲自接待他。
钱学森的早年经历并不简单,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才能。12岁时,他已经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并且在数学、国文、美术等多个学科上都非常出色。有人可能认为,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书呆子,但钱学森从小并非死读书,而是秉承着一套开发智力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钱学森自己也曾说过:“我从不临时抱佛脚,也不赞成死读书。”
大学期间,钱学森并未仅仅埋头苦读,他还利用病假时间学习国画,并且有很深的音乐修养,曾以圆号手的身份加入过一支铜管乐队。这段时间,他过得非常惬意,然而1932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的狂轰乱炸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从那时起,钱学森下定决心:“我要造飞机!”
于是,他钻研航空工程,凭借非凡的才华,成功获得了清华大学庚款赴美留学的机会。来到美国后,他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成为了航空工程领域的佼佼者。然而,部分美国同学对他出色的成绩心生嫉妒,甚至因他的“出身”而对其进行轻视。钱学森霸气回应:“中国现在落后,但如果论个人水平,谁能与我一较高下?”
一年的时间,钱学森就获得了工程学硕士学位。由于美国政府对涉及军事技术的研究严格保密,钱学森无法进入飞机制造厂工作,只好转向航空理论的研究。在加州理工学院,他成为了航空学大师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加入了当时仅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火箭俱乐部”。
钱学森的才华不仅在航空理论领域有深厚积淀,还在1949年提出了核火箭的构想。正因如此,他被誉为火箭技术的权威人物。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1955年,钱学森突破美国的重重阻力,终于回到了祖国。黑龙江省委派出中科院的学者前去迎接他,这也就是开篇提到的情景。
在获得陈赓的批准后,朱兆祥陪同钱学森参观了哈军工。当车停稳,钱学森下车时,一位戴着眼镜的军人带领着一队士兵迎上来。那位戴眼镜的军人紧握钱学森的手,亲切地介绍道:“欢迎钱先生来哈军工参观。我是陈赓。”
钱学森微笑着点头,回应道:“陈先生好。”
陈赓为了表达对钱学森的尊敬和欢迎,特别安排了一个小型欢迎仪式。他带着激动的心情,读了一段精心准备的欢迎辞:“哈军工欢迎钱先生的到来。为了祖国的建设,钱先生不远万里从美国回来。对于哈军工的工作,钱先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我们没有什么要隐瞒的。之前由于制度问题无法及时回复您,实则不过是为了避免让美国方面看了笑话。”
钱学森对陈赓的直率和真诚感到十分感动。接着,钱学森在陈赓的陪同下参观了多个部门。当他们来到了一个陈列室,陈赓指着一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缴获的美制轰炸机,风趣地说道:“这不过是美国人的破烂罢了,钱先生研究的东西比这些先进多了,保密其实没必要这么紧张。”
参观过程中,陈赓问道:“我们自己能不能制造这样的武器?”
钱学森信心十足地回答:“当然能!如果美国人能制造出来,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
陈赓听后激动不已,显然十分赞同钱学森的看法。
参观结束后,陈赓为钱学森设宴,热情款待,并邀请了他的两位朋友庄逢甘和罗时钧一同作陪。席间,大家相谈甚欢,气氛和谐愉快。
陈赓完成接待工作后,立即返回北京,向彭老总汇报钱学森的参观情况。彭老总听得愈加激动,迫切希望能尽快与钱学森见面。
12月下旬,钱学森终于抵达北京,彭老总不顾工作繁忙,立刻派人将钱学森请到办公室,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谈到火箭和导弹等技术时,钱学森没有复杂的理论,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让彭老总充分理解。
会谈结束时,彭老总亲自将钱学森送到门口,指示司机将他送走。起初,钱学森并没有专车,毕竟研究院的车辆也很紧张。但这一情况很快传到了聂帅耳中,他立刻安排后勤部为钱学森配备了车辆。
然而,聂帅深知钱学森的特殊身份,为了安全考虑,他要求换成一辆普通些的轿车,以免过于显眼。聂帅的考虑十分周到,始终把钱学森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到了1964年,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升起了巨大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成功进行核试验。整个科研团队为之欢呼,而钱学森却早已回到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继续攻克下一个技术难题。
接着,继原子弹之后,氢弹试验也取得了成功,东方红卫星的发射更是让国家骄傲不已。这一切背后,是钱学森与他的科研团队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
然而,随着高强度的工作,钱学森的身体逐渐出现了问题。为了保证他能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毛主席亲自批准了钱学森的休养假期。
尽管如此,钱学森仍然无法停下手中的工作。他的健康状况依旧没有得到完全的关注,直到一天在长时间的计算后,钱学森因身体透支而倒下,被紧急送往医院。
在清醒之后,钱学森依旧不肯休息,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尽管他获得了不少科研奖金,钱学森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将这些奖金捐献给国家,支持沙漠治理等重要科研项目。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在临终前,他要求丧事从简。然而,作为国家的功臣,他的葬礼依然是盛大而庄严的。数十万群众自发前来悼念,许多人泪流满面,送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