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日〕冈村秀典、徐小淑译
出 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索 书 号:K879.244/11
馆 藏 地 址:北魏文献馆
冈村秀典以异国学者之眼,凝视北魏王朝最恢宏的佛教艺术杰作,写成了一部全面阐述云冈石窟的专著。《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以类型学、图像学及空间分析法为核心,系统考证了云冈石窟主要洞窟的开凿年代、信仰源流及分析造像题材,尝试复原北魏时期武周山石窟寺的原貌。
作者冈村秀典,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所长,1957年生于日本奈良市,198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历任京都大学助教、九州大学副教授,2000年获滨田青陵奖,2019年获“立命馆白川静纪念东洋文字文化赏”。师从樋口隆康、林巳奈夫教授,受宿白、邹衡、俞伟超等先生的熏陶,主要研究中国考古学。著有《夏王朝》《中国文明:农业与礼制的考古学》等,总监修《云冈石窟》共42 册(科学出版社,2014-2018)。
《云冈石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编辑出版)在增补的4卷9册里刊登了两国研究者的最新研究论文和未收录的照片、拓本。本书就是以收录在增补册中的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展开的研究成果,在方法论上尤为重视以下研究法:
第一是类型学。基于形的变化进行样式分类,进而组织编年这一方法,宿白先生在关于云冈的石窟形制、忍冬纹样等探讨中已付诸实践。本书进一步增加分析的项目、更细致地观察形的细微变化,将前期和中期分别又细分为3小期,提出相对编年。在此基础上,进而将石窟的特征与文献史料相对照和考证,决定各小期的实际年代,并验证相对编年的先后关系有无矛盾。
第二是图像学。将佛像和菩萨像等造像的尊格、佛传和本生等故事图像的题材与经典相对照加以考证的方法。本书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图像的比照推定,而是运用样式学对图像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以此解明其反映的信仰背景的变化。同时,试图通过分析石窟内的图像配置来揭示整个窟内所表现的观念。
第三是空间分析。虽然一直以来,几乎都是有关石窟内造像的研究,对石窟的选址、布局以及景观鲜有论及,但是文献史料中称之为“武州山石窟寺”,并描述了这座北魏时期壮观的寺院景观。作者在整理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云冈石窟出土遗物的过程中,曾尝试过石窟寺景观的复原。2010年以来,云冈石窟研究院等部门对西部窟顶寺院遗址进行了大范围发掘,发现了北魏佛塔的台基、僧房、瓦窑等遗迹,因此,武州山石窟寺的全貌逐渐变得清晰。作者依据这些考古学新发现和成果,以新的石窟编年为基准,探究对自然地形和崖面的利用推移过程以及寺院景观的变迁过程。
《云冈石窟考古学研究》这本书对1900年以来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试图建立更加详细的历史和考古学方法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还收录了200余幅珍贵的图像资料,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云冈石窟的内涵、价值和意义。
推文:韩永梅
部门:北魏文献馆
排版:康一凡
校对:高中丽
审核:吕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