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说法。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即1947年夏季,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决策,他命令刘邓、陈谢和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展战略上的展开,将战火蔓延至敌军占领的区域。这一决定被广泛认为是极为英明的,历史证明了它的卓越之处。
然而,当解放军在与国民党军的对抗中尚未取得绝对优势时,做出这样的决策自然并非易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勉强之感。毛泽东的决策通常是从更高的角度和全局出发,因此,这一决定展现了其远大的战略眼光。此次的中原挺进,通过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的协同作战,不是一刀切的简单整齐,而是有主次之分。那么,谁将成为主攻方向呢?
对于这一激进的进攻战略,周恩来兴奋地说道:“刘邓大军直扑大别山,同时陈粟的华东野战军也在向苏鲁豫皖挺进。与此同时,陈谢指挥的太岳野战兵团正在大胆渡过黄河,重点不是向西,而是南渡,雄心壮志地向豫西前进!刘邓负责主攻,山东与陕北两翼全力配合,三个拳头将一同发起攻击!” 解放军从内线转向外线作战,毛泽东将刘邓作为主攻,展现了他精心的战略部署。
首先,刘邓大军的前身是红四方面军,部队的将领个个勇猛善战,这成为了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其次,蒋介石此时正集中火力攻打山东和陕北,派遣了超过一半的国民党军力量,使得这两翼成为吸引蒋介石兵力的重心,而核心的中间区域及黄河防线却相对薄弱,为刘邓的突击提供了绝佳的机会。最后,刘邓大军的正前方是战略重地——大别山,它不仅是一座天然的兵员储备库,还是鄂、豫、皖三省的交汇点,战略性地夹在南京与武汉这两座长江沿岸的重要城市之间,堪称地势的中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刘邓进军中原、挺进大别山,不仅能为部队提供更大的机动余地,还能直接威胁敌人的要害区域,对南京和武汉形成巨大的压力。因此,毛泽东在三路大军出发之前便预见到,“一个‘品’字形的阵势将在江淮河汉之间形成,三个‘口’字互为倚靠,灵活机动,届时可随心所欲地展开战斗。”
然而,派遣刘邓担任主攻并非轻而易举。为此,毛泽东给刘邓设想了三个可能的结果:第一,付出巨大的代价却未能立足,无功而返;第二,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勉强占领阵地,进行游击战;第三,经过重重代价后,能够稳固立足,从而获得战略优势。最终,刘邓实现了毛泽东所设想的第三种结果。
陈冠任著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详细记载了这一历史事件。这本书成为了该社年度的畅销书,也是《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的又一超级畅销作品,销量已突破百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