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武川县公安局侦察股长孙有光带领着他的战士们,成功抓获了一个名叫张廷芝的匪首。张廷芝虽只是一个土匪头子,但其背景却非同小可,甚至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因为其恶行累累、反动至极,张廷芝早已明白自己命运的结局。然而,就算是蝼蚁也会求生,张廷芝急切地对押送他的公安战士们喊道:“我要见高崇德!”
那么,张廷芝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他与我军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恩怨?他与高岗之间又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
回顾历史,1949年9月19日,在傅作义的劝说下,董其武将军在绥远宣布起义,使得这一地区免于战争的波及,避免了民众的苦难。然而,国民党以及当地的蒙汉土匪不甘心失败。1950年,数支土匪武装再次在绥远的蒙古区作乱,肆意掠夺、杀戮。在这些土匪中,最大的一个匪团便是名为“伊南匪团”的土匪团,而团长正是张廷芝。
在毛泽东的回忆中,他曾多次提及陕北的战斗经历,尤其是打土围子的故事。所谓“土围子”,便是陕北地区的地主与土匪所建立的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大多是用夯土修建的圆形土墙,土匪们在土围子内设置岗哨,抵御外来的攻击。中央红军在长征到达陕北时,曾经与张廷芝的匪帮交过手,打了一个“土围子”的战斗。
张廷芝出生在陕西靖边县金佛坪村,家境显赫,世代为当地的望族,家族内有多人曾考取功名。到了民国初年,张家在陕北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土围子,周围400多个村庄都在张家管辖之下,村民们大多为张家的佃户。作为家族的族长,张廷芝作恶多端,无恶不作,他的妻妾多达七人,屡次侵犯村中的妇女,其中有一名叫梅婷的少妇曾被张廷芝强占,甚至在玩腻后,残忍地杀害了梅婷与其子。
1930年,张廷芝用钱收买了民团,并投靠了国民党军官苏雨生。没过多久,苏雨生便任命他为第16团团长。在这一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也进入了张廷芝的团,担任副团长,而高岗则是作为教导队副队长随同加入。这一切,标志着张廷芝与刘志丹、高崇德之间关系的开端。
刘志丹对于改造土匪十分重视,但在张廷芝的身上,他发现对方不仅顽固不化,而且极端反动,根本无法改造。于是,刘志丹很快便脱离了张廷芝的部队,转而前往甘肃谭世麟部,成功将其部队带走。而张廷芝则继续暴行不断。
不久后,张廷芝趁刘志丹外出时,潜入刘的队伍,假意与周维祺攀亲结好,结果设下圈套,成功夺取了周维祺所部的大部分兵员和武器。从此,张廷芝与红军结下了深仇。
1935年,毛泽东指挥的红军在吴起镇一战大败马鸿逵的部队后,张廷芝的土围子成为红军面临的最大障碍,毛泽东命令左权将军带队夜袭张廷芝的豹梁寨,经过一场激战,成功击破了其防线。尽管张廷芝躲过了一劫,但他从此与红军的仇恨更加深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廷芝的恶行越发严重。在1936年,他的部队伏击了我军的一个独立营,惨无人道地屠杀了大量士兵,导致了许多战士的死亡。为了消灭这股土匪,红军专门成立了三边特委,并展开了对张廷芝的围剿。可惜的是,张廷芝再次通过挑拨离间,成功策反了我军的一名连长,致使谢维俊等领导层遭到暗算,谢维俊的牺牲震惊了毛泽东。
抗战期间,张廷芝投靠了驻包头的日本人,成为了汉奸。二战结束后,他重回国民党,继续担当民团军官。然而,张廷芝的命运最终没有逃脱。1949年,他得知绥远的国民党也准备起义,于是带着一百多名匪徒投向了第111军。张廷芝以为自己可以混水摸鱼,但很快,他的真面目被识破,被迫逃往内蒙古与其他土匪汇合。
在奇玉山的匪帮中,张廷芝也成了大家的焦点。虽然他善于指挥和利用骑兵,但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被剿灭的命运。我军的骑兵迅速逼近,在一场艰难的追击战后,张廷芝的匪帮几乎全军覆没。虽然张廷芝侥幸逃脱,但他在逃亡的过程中不断陷入困境。
1951年2月,经过长时间的搜寻,张廷芝终于被孙有光带领的公安战士捉拿归案。在被押送的途中,张廷芝不甘心地要求见高崇德,声称自己与高有过旧情。然而,事实远非如此,正是因为张廷芝在三道川事件中的反动行为,才使得他与高崇德结下了深仇。张廷芝最终被押解至北平受审,并于1953年3月被判死刑。张廷芝的死,宣告了这位曾经肆虐一方的土匪头子的彻底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