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代内阁大学士是几品官,为何在排序上要列在六部尚书之后?
迪丽瓦拉
2025-09-16 01:02:47
0

如果有读者朋友曾经到过御史的故乡徽州,想必一定亲眼目睹过那座著名的“许国牌坊”。这座牌坊独具特色,是全国唯一的“八角牌坊”,堪称徽州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诸位千万不要误会,御史此番提及,并非出于地方宣传之意,而是想借这个话题,带大家一同探讨明代内阁大学士这一官职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许国牌坊上醒目地刻着“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八个大字。这里御史便想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何许国的“武英殿大学士”头衔要排在“礼部尚书”之后?这与明代官制中的顺序似乎有所出入,值得深究。

御史此前曾写过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张廷玉官衔的全称。他在《明史》编纂完成后,署名是“经筵日讲官太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世袭三等伯”。显然,在他的称谓中,“保和殿大学士”这一官衔是排在“吏部尚书”之前的,这与许国的称呼形成了对比。

明代国家机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内阁制度逐渐取代了前朝的宰相制。内阁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体现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变迁。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发现自己每日需处理大量政务,深感“一人之力难以统御天下,必须有辅臣助理”。因此,他当年设立了“四辅官”制度。

这四辅官多数出身乡野儒士,未曾涉足官场,也与朝中权贵无瓜葛,朱元璋对他们颇为信任。然而,弊端很快显现:四辅官缺乏朝政经验,难以满足朱元璋对辅政的期望。

到了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正式废除四辅官制,这被视为他在辅政体制上的一次失败尝试。

四辅官制度废止后,朱元璋开始起用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等较低级别官员,将他们加授“翰林院兼平驳诸司文章事”的头衔,纳入辅政队伍,开始了更为正规化的辅政形式。

同年,洪武十五年,还设立了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和东阁等殿阁大学士,统称为“殿阁大学士”,品级定为正五品。这标志着明代殿阁大学士制度的正式起步,但此时“内阁”一词尚未出现。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对洪武和建文朝的辅政体制稍作改良,开创了内阁制度的雏形。他恢复翰林院的设置,继续使用翰林官员辅政,并使这一制度更加规范,辅政的主要场所定于文渊阁。

起初,未设立专门的殿阁大学士职位,后来则把殿阁大学士作为阁臣的晋升、兼职岗位。由于文渊阁位于皇宫午门内,入阁官员需在内廷办公,因而逐渐产生了“内阁”之称。

永乐年间,阁臣的品级普遍不高,有些甚至低于正五品,且当时内阁权力十分有限,“不得专制诸司,亦不得相关白”,权力受限。

尽管如此,永乐朝内阁的作用却逐步增强。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成祖朱棣在北征途中去世,当时军中权贵众多,但内阁最终决定密不发丧,显示出内阁在朝野中的重要地位。

内阁的大发展主要发生在洪熙、宣德和正统初期,至正德年间,这一发展势头得以延续。

从洪熙年间开始,内阁的地位大为提升。仁宗继位后,提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二人都在内阁中参与政务。

随后,杨士奇和杨荣相继升任尚书,并晋封太保、太傅。仁宣两朝时期,以侍郎、尚书身份进入内阁的官员比例不断增加,显示出内阁成员结构的变化。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值得强调:一是殿阁大学士不一定都是内阁成员,只有真正入直文渊阁办理政务的,才算是内阁成员;二是阁臣的品级并无固定,内阁大学士若兼任公孤、太子三师、三少,则品级可升至正、从一品;若兼任尚书、侍郎,则为正二品或正三品,若无加官,仅为正五品。

在明代六部中,吏部尚书的地位最高。仁宣时期尚未有吏部尚书入阁,直到景泰三年,王文才以左都御史身份进吏部尚书并入阁。随着阁臣品级的不断提升,内阁的整体地位也越来越显著。

进入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内阁阁臣的地位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阶段内阁主要表现出三大特点:

第一,内阁地位超过六部。早在仁宣年间,内阁与六部就围绕权力和地位展开了激烈较量。弘治四年,丘濬以礼部尚书身份入阁,与吏部尚书王恕一同获封太子太保,均为从一品。按六部排名,吏部高于礼部,王恕地位应优于丘濬。然而,弘治六年二月乾清宫宴席中,席位排定丘濬居王恕之上,王恕愤而不服。这件事虽表面看似私怨,却反映了内阁与六部矛盾的公开化。到了正德、嘉靖时期,内阁班次已位列六部之上。

第二,内阁首辅地位显著,成为权力核心。内阁通常由五至七人组成,必须有一人主理阁务,形成首辅制度。首辅的选拔依据入阁先后、资历和皇帝信任程度。内阁地位提升,也带动首辅地位水涨船高。弘治以后,只有首辅才可秉笔拟奏,地位远超次辅和群辅。嘉靖时期,更涌现出严嵩、徐阶、张居正等权力极盛的首辅。

第三,内阁逐渐侵夺六部权力。明代行政长官为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内阁原不得干涉。但嘉靖朝起,所有六部重大事务均须“关白”——即向内阁禀报。张居正首辅时推行考成法,以内阁控制六科,借助六科制约六部,内阁凌驾六部已成制度,张居正亦成为明代权力最高的内阁首辅,几乎等同宰相。

自万历后期起,内阁权力逐渐衰落,进入衰退阶段。

明代内阁大学士本身品级不高,仅为正五品。开头提及的许国与张居正同时代,许国于万历十一年以礼部尚书身份入阁,但其内阁地位较低,甚至未担任次辅之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赫...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有一个问题一直未曾得到解答,令无数历史学者和爱好者深感困惑——那位建立了横跨欧亚...
陈云纪念馆大规模更新,六大亮点... 经过了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系统性改造后,陈云纪念馆日前重新开放,基本陈列《伟大光辉的一生——陈云生平业...
韩国阳光政策的开创者,金大中! 《伊索寓言》里面有一个故事,叫做北风与太阳。说是北风和太阳比较谁更厉害,他们要让人们把身上的衣服脱下...
新三国志曹操传萌新必看前期闭坑... 本人纯小白,这个游戏之前有过各种内测,但从没参与过。在群里被安利后,过来玩了一下,总体感觉还行,现在...
樊锦诗回北大,首场开讲! 千年丝路,驼铃悠悠,串联起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敦煌璀璨,石窟瑰宝,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华戎共彰...
原创 日...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特殊的历史人物,他并未亲自披甲上阵参加战斗,却以寻找救国良策为己任,毅然决定从...
原创 明...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
原创 晚... 清朝末年的“卖国条约”与军舰外交 在提到清朝末年的外交时,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那些屈辱的卖国条约,割...
原创 谭... 大将谭政与上将李聚奎,自1933年8月相识以来,直到1988年11月谭政离世,这55年间,两人共同经...
原创 明... 明朝与清朝百姓生活水平对比:谁的生活更好? 当我们对比明朝与清朝百姓的生活时,很多人自然会觉得,作为...
原创 晚... 当然,下面是改写后的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在当今社会,偶尔会看到一些关...
原创 年... 在历史剧《人生若如初见》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各方势力交织在一起,紧张的对峙局面让人无法忽视。男主梁...
原创 东... 宁波市东钱湖东岸,东西走向的拜祭岭相隔,南麓有东钱湖镇上水村,拆迁后建成了别墅区和度假山庄,北麓有东...
原创 晚... 一百年前的清朝,有许多场景我们只能通过电视剧来感受和理解。今天,小编找到了十张珍贵的晚清时期老照片,...
原创 朱... 在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官员形象各异,有清廉正直的,也有贪污腐败的。特别是那些贪官污吏,犹如国家的“蛀...
原创 揭... 当然,下面是改写后的文章版本,我保持了原文的语义,并在每段中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全文字数变化不大: ...
蓬莱将建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和文... 烟台融媒6月21日 讯(YMG全媒体记者 杨健)近日,烟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对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
西周铜当卢“撞脸”潮玩Labu... 中新网洛阳6月21日电 (记者 李超庆)近日,河南洛阳博物馆馆藏的西周铜当卢与潮玩Labubu神似的...
1060 则医案的智慧结晶:读...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中医典籍史上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 ——《古今医案按》问世。这部煌煌十卷...
原创 徐... 好的,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才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