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三传》中可以窥见,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最常见的互动就是结盟与征战。所谓的“春秋三传”,其实是《春秋》原本的内容以及对其的解读。三传中的《左传》记载较为详细,而《公羊传》和《穀梁传》则在对“经”的解释上有所不同,尤其是《左传》,它详细记录了更多历史事件和背景。
以鲁隐公元年秋天为例,三传都一致记载了鲁国与宋国结盟一事。“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其中,“宿”是一个古代的城邑名,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宿国的都城,而宿国曾在春秋时期被宋国所灭。鲁国与宋国的结盟并非两国君主亲自出面,而是由地位较低的使者代表两国出席。《穀梁传》中对此有特别注解,称此次结盟双方为“内卑者”和“外卑者”。意思是鲁国派出的使者地位较低,而宋国也是如此。从称呼上看,鲁国使者被称为“士”,而宋国则用“人”来称呼。结盟的地点也颇有特色,双方没有在各自的国土上进行,而是选择了宿地进行会晤。
《左传》中对此事有补充,提到这是鲁宋结盟的开端,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友好关系。对于这一事件的理解,鲁隐公继位后并没有继续和宋国作战,而是选择了通过结盟来缓解紧张局势。
就历史而言,春秋时期并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因此,尽管当时有着不同的霸主,但无论哪一个霸主都无法实现统一。历史发展的进程自有其规律,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背景远未达到可以一统的条件。
从上古时期的部落社会到春秋时代,虽然一度出现过一些类似统一的趋势,但那时的统一并不仅仅是指疆域的统一,更重要的是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综合统一。即使是秦朝的统一,也未能得到所有人心服口服,六国被灭的创伤久久未能治愈。只有到了汉代,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统一才逐渐成为了中国人心理上的认同。
历史上统一并非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早期的夏商时期,尽管夏朝试图扩展其疆域并与东夷族群征战不断,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统一。商朝同样也面临着众多方国的威胁和挑战,其统治并非对所有方国的绝对支配。西周时期,虽有封土建邦,但随着时间推移,封建体制导致了周王室权力的衰弱,而各个邦国的势力逐渐壮大,最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格局。
尽管春秋时期曾有齐桓公等霸主的崛起,但这些霸主的权力并不等同于统一。尤其是齐桓公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举,虽然看似强大,但其真正的目标更多是在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尊王攘夷,而非取代周王室。如果当时的齐桓公贸然提出要取代周王的统治,必然会遭遇各方强烈反对,甚至导致齐国的覆灭。
春秋时期的社会风气并不支持统一的理念。尊王攘夷、亲亲恩上的思想根深蒂固,使得任何人企图取代周王朝的行为都会遭到各国的联合反击。无论是齐桓公还是其他的霸主,他们都无法跨越这一心理障碍,走向真正的统一。
在《左传》中,提到的“纪国”则是另一个有趣的例子。纪国是姜姓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寿光南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己”字。纪国的地盘广阔,涵盖了寿光、莱阳、烟台等地。史书记载,隐公元年,纪国曾攻伐夷国。夷国是妘姓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山东即墨一带。这一历史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事和复杂的外交形势。
在这些历史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复杂的政治格局与不断变化的霸权斗争。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诸侯割据、群雄逐鹿的时代,统一依旧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对于当时的霸主来说,也只是在局部地区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