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轻松收到类似内容的更新,也便于今后与我们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源泉!
文 | StewieHuh
编辑 | t
提到恩维尔·霍查这个名字,可能当代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十年里,他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不仅是阿尔巴尼亚的前领导人,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老朋友”。在霍查执政的时期,中国曾多次伸出援手,提供支持。然而,几十年后,他却与中国决裂,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位人物和那段历史的背景。
恩维尔·霍查于1908年出生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家庭信奉伊斯兰教,从小接受了浓厚的宗教教育。最初,大家都认为霍查会成长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但命运却安排了不同的轨迹。霍查在未成年时便失去了父母,被他的叔叔希森收养并抚养长大。与霍查的父母不同,希森叔叔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受过高等教育,关心政治,积极倡导民主思想。叔叔的影响使霍查从小就拥有了独立的个性和开阔的视野,也为他未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霍查年轻时,个性倔强,成绩优异。在他16岁时,他因抗议阿尔巴尼亚国王实行君主专制,带领同学举行了反对游行。成年后,霍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逐渐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39年,意大利为了复兴罗马帝国,发兵入侵阿尔巴尼亚。面对强大的意大利军队,阿尔巴尼亚很快沦陷。霍查决心为民族独立而奋斗,多次秘密参与反法西斯组织的活动。尽管他屡次被阿尔巴尼亚当局通缉,但凭借其灵活机智,霍查总能顺利逃脱。
在与法西斯的游击战争中,霍查结识了南斯拉夫的共产主义领导人,并在南斯拉夫的帮助下,组织了阿尔巴尼亚共产党,积极参与反抗意大利法西斯的斗争。随着全国范围的武装斗争逐步升温,霍查成为了民族解放军的核心领导人。经过两年的顽强抗战,法西斯政权最终崩溃,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军迎来了胜利。
然而,霍查和其他解放战士的欢庆还没持续多久,纳粹德国便再次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德国不仅联合阿尔巴尼亚的保守派,联合打击民族解放军,霍查不得不再次投身到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战争中。由于资源匮乏,霍查请求英国和南斯拉夫的支持,最终在两国的帮助下,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解放军成功击溃了德军和保守派势力,全面掌控了国家。
1946年,经过多年的战争,阿尔巴尼亚终于恢复了和平,并在全体人民的支持下迎来了新领导人——恩维尔·霍查。霍查成为了民族英雄,他的领导能力和斗争精神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然而,尽管霍查雄心勃勃,他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当时贫困的阿尔巴尼亚,霍查希望通过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然而他能否成功实施自己的构想,却仍然充满挑战。
20世纪40年代末,阿尔巴尼亚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经济一片废墟。霍查在急于恢复国家经济的同时,通过实施土地改革,推动农业复兴,并努力推进工业化建设。他希望能够把阿尔巴尼亚打造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强国。然而,由于阿尔巴尼亚当时的资源匮乏,技术落后,单凭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此时,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成为全球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霍查便决定主动与苏联建立联系,寻求外部援助。
霍查成为苏联忠实的追随者,并始终坚持以“斯大林路线”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1948年,由于苏共对南斯拉夫内部事务的干预遭到了南共的强烈反抗,苏南关系破裂,爆发了苏南冲突。在阿尔巴尼亚解放战争中,南斯拉夫曾给予过阿尔巴尼亚重要支持,但此时霍查毅然站在苏联一方,与南斯拉夫决裂,并展开了清洗行动,剿除国内的南派势力和保守派。
然而,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的上台引发了苏联内部的巨大变动。赫鲁晓夫开始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让霍查感到愤怒和不满,最终他决定与苏联断交。失去了苏联的支持后,霍查的阿尔巴尼亚面临经济困境,国内发展严重滞后,国际局势也变得日益紧张。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霍查决定在国内大量建设碉堡,投入巨资修建防御工事。尽管这些军事设施没有迎来外敌的进攻,但却大大加重了国内的经济负担,进一步拖慢了国家发展的步伐。1960年,霍查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寻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此时,中国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但考虑到阿尔巴尼亚的特殊处境,中国依然决定向其提供粮食援助、贷款支持以及军事援助。
中国的支持使得霍查政权与中国的关系急速升温,双方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包括修建基础设施、提供粮食、资金和工业资源。通过这一系列帮助,阿尔巴尼亚成功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并逐步转型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在中苏关系紧张的时期,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布加勒斯特会议。会议上,赫鲁晓夫多次批评中国,而阿尔巴尼亚代表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支持中国,反对苏联的立场。此外,霍查政府还为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提供了重要支持。这一系列举动,使得霍查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老朋友”,“中阿友谊”一度成为那个时期的热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关系发生了变化。19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与西方各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霍查对此感到极为不满,认为中国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甚至将这一行为视为“背叛”。他在国内举办了盛大的纪念斯大林活动,并宣称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态度令中国人大为失望。
最终,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关系走向了彻底破裂。霍查不仅试图重新与南斯拉夫建立联系,然而,在科索沃问题上,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的关系再次破裂。阿尔巴尼亚在霍查的领导下,逐渐走向孤立。
霍查的领导风格和他所采取的极端政策使得他在国内外备受争议。尽管在中国的援助下,阿尔巴尼亚曾一度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着霍查政权的腐化和断交,阿尔巴尼亚的繁荣也逐渐消失。霍查于1985年去世,阿尔巴尼亚全国为其举行了长达七天的哀悼。然而,随着90年代东欧剧变,霍查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剧变,他的统治也被批判,他的遗体被从墓中移走,阿尔巴尼亚人民开始重新审视他的遗产。
霍查的死并没有给他带来永久的荣光,反而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他的名字再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尊敬。或许霍查没能预料到,尽管他生前享尽荣耀,但他最终的结局,却与他曾崇拜的斯大林一样,死后遭遇了无数的批判和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