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卖国条约”与军舰外交
在提到清朝末年的外交时,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那些屈辱的卖国条约,割地赔款的耻辱,甚至朝廷沦为“洋人之朝”的情景。即使是自己国家内的战争,如“日俄战争”,朝廷也常表现得漠不关心,甚至装作看不见,深感国运衰败的屈辱。
然而,若从当时的国际环境来看,即便是最为腐朽的晚清,也依然勉强算作“最弱的列强”之一。在清朝灭亡前的最后几年,甚至发生了墨西哥排华事件。为此,清政府不惜派出军舰以“炮舰外交”的方式,要求墨西哥赔偿高达三亿元的损失。
经历了如1984年马尾海战、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后,清朝政府才逐渐意识到,单单依赖修建园子与宫殿是无法拯救国家的。真正需要的是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于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启动了第二次购舰潮,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逐步购买了大约40多艘军舰。
其中,“海圻”号巡洋舰无疑是最为先进的一艘。这艘舰艇由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制造,排水量为4300吨,舰长132.3米,宽度14.3米,最大航速可达24海里每小时。舰上配备了34门各种口径的舰炮和七架鱼雷发射架,造价高达32.8万英镑。1899年,“海圻”号和它的姐妹舰“海天”号正式启航,从英国返回中国。
意大利与“海圻”号的对峙
在两艘舰艇航行回国时,恰逢意大利在三门湾强行要求“租借”该地。面对这一挑战,清政府立即作出反应,命令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率舰南下,配合当地官员共同应对。当时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远不如清朝,最终他们不得不灰溜溜地撤退。这一事件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中难得的外交胜利。
清朝赴英参加海上观舰式
进入20世纪,清政府更加注重与外国的外交交流。1910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加冕仪式迫在眉睫,清朝政府决定派遣“海圻”号参加英国举办的海上阅兵。为了表示对英皇的敬意,清廷还特地派遣了头等专使大臣载振。然而,载振竟选择不乘军舰,而是偷偷乘火车前往,最终由程璧光指挥的“海圻”号按计划顺利启航,从上海经过印度洋、苏伊士运河,最终于1911年6月19日抵达英国军港朴次茅斯,准时参加了国际海上观舰式。
在这次海上阅兵中,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亲自颁发了一枚“加冕银牌”给程璧光,表示对清政府的敬意。完成阅兵任务后,“海圻”号继续停靠在普利茅斯港进行补给和修理,然而就在这期间,一项新的命令从国内发来:“前往美洲”。
“海圻”号的美洲之行
当时,墨西哥爆发了严重的反华暴乱,清政府决定派遣军舰前往美洲护侨。这一决定标志着清朝外交政策的转变。从前清朝可能会对此漠不关心,但自从国门被迫打开后,清政府已开始关注海外侨民的安全。因此,“海圻”号在完成修理后,便横渡大西洋,经过4000多海里,于8月10日顺利抵达纽约。这是中国军舰首次跨越大西洋,也是第一次访问美国。
美国对此表示高度重视,曾是美国总统格兰特的儿子亲自接待了“海圻”号官兵。美国人对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海军官兵充满好奇,不少记者前来采访并拍照留念。值得一提的是,当“海圻”号官兵离开上海后,他们不再保留那个被视为屈辱象征的辫子,而是都剪掉了辫子,象征着一种新的身份。
“海圻”号在古巴与墨西哥的“炮舰外交”
“海圻”号的第一站是古巴。当时古巴并非如今日的社会主义国家,反华情绪较为严重。早期的华侨在古巴的生活极为艰难,受到严重歧视。然而,“海圻”号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古巴华侨热烈欢迎中国军舰的到访,古巴总统也公开表示,古巴军民将永远铭记华侨在西班牙战争中的贡献,并承诺以后不会歧视华侨。
“海圻”号的影响远不止此,它的到访震动了不远处的墨西哥。当时墨西哥的华侨正遭遇排华暴乱,大量华人死伤。然而,在“海圻”号的威慑下,墨西哥政府不得不改变态度,并同意赔偿中国政府3000万比索(相当于今天的3亿美元)。墨西哥政府的态度发生180度转变,最终同意签署协议,向清政府道歉。
选择安全返回与“海圻”号的历史使命
本来,“海圻”号的返回航线可以通过太平洋,绕过加勒比海,但考虑到航程过长,且太平洋航行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海圻”号还是决定原路返回,经过英国港口进行补给。这样一来,虽然没有完成环球航行,但也可以算作一场“环球之旅”。经过长时间的航行,“海圻”号终于于1911年9月顺利抵达英国巴罗因弗内斯港,然而就在此时,他们收到了一个震撼的消息——辛亥革命爆发了。
“海圻”号的易帜与转折
“海圻”号的舰员听闻这一消息后,纷纷主动联络程璧光和汤廷光,表达支持革命的决心。在与驻英大使刘玉麟商议后,他们决定“站在革命的一方”,开始筹划舰船的易帜。1912年1月1日,“海圻”号正式易帜,原来的青龙旗被替换成了崭新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着清朝的终结和民国的崛起。
结语
回到国内后,“海圻”号的命运并没有得到安稳,它先后归属于袁世凯、孙中山、陈炯明、吴佩孚、张作霖、张学良等多位政权。直至1937年,时局动荡,“海圻”号为了保卫江阴防线,自沉于江水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海圻”号不仅是一艘军舰,更是清朝与民国之间一段动荡历史的见证,它的航行与转变,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