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谭政与上将李聚奎,自1933年8月相识以来,直到1988年11月谭政离世,这55年间,两人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工作中,他们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相互成为彼此的导师和良师益友。
谭政住院期间,李聚奎始终陪伴在旁,从未离开。他时常鼓励谭政要保持心情平和,积极抗击病魔,真切期盼这位老战友能够康复。然而,好景不长,李聚奎很快便接到了谭政病情危急的消息。
在谭政生命的最后时刻,虽然已无法开口言语,但他紧紧握住了李聚奎的手。李聚奎另一只手轻轻地拍了拍谭政的手,眼角不禁滑落泪珠。那一刻,仿佛时光倒流,两人重回当年并肩作战、意气风发的峥嵘岁月。
谭政出生于1906年,家乡是湖南湘乡县楠竹山村的一个封建家庭。16岁时,他考入了毛泽东曾就读的东山小学。小学毕业后,谭政给自己的大舅哥陈赓写信,表达了投身革命的决心。1927年,他在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的指挥下,参加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
李聚奎则出生于1904年,来自湖南安化县西坪村的贫苦家庭。童年家境困顿,无法负担学费,因此一度辍学。后来,谭政还特意辅导李聚奎学习文化,这让李深受感动。22岁时,李聚奎报名参军,随后被编入彭德怀领导的部队。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挺进井冈山,开创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谭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毛泽东亲自挑选人才,将谭政调入前敌委员会,任书记官。
由于谭政文化水平较高,字迹工整,成为了毛泽东的第一任秘书。1928年4月,朱毛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谭政调任第4军第31团党委秘书。
1930年6月,红4军扩编为红12军,谭政升任红12军政治部主任兼教导大队党代表。随后,红12军与红22军合并,谭政调任红22军政治部主任。这一职务极大发挥了谭政在政治工作上的才干。他随红22军参加了红1方面军历次反“围剿”斗争,先后经历了第一、二、三、四次的艰苦战役。
第四次反“围剿”结束后,李聚奎被调任红3军红9师师长。
1933年8月,红1方面军进行部队调整。原红3军第9师改为红1军团第1师第2团,红22军直属队则改为第1师直属队。李聚奎任第2团团长,谭政出任第1师政治部主任。仅一个月后,李聚奎被提升为第1师师长。自此,两人成为了亲密的战斗搭档。
从1933年12月至1934年4月,红1师在兴国一带同国民党数万兵力展开了一场接一场的激烈战斗,硝烟弥漫,形势异常严峻。
李聚奎性格豪爽,专注于带兵作战;谭政则是文化人,主要负责作战过程中的政治工作与维护群众纪律,双方分工明确。
1934年9月,谭政和李聚奎率领红1师转战兴国西北的高兴圩,与敌军展开阵地激战。这场战役时间长、条件恶劣,极其艰苦残酷。因为是保卫兴国苏区,且在群众工作上下足功夫,当地人民给予了极大支持。
李聚奎回忆道:“全副武装的赤少队高喊‘保卫兴国’的口号,妇女们唱着山歌,群众甚至冒着敌人炮火为红军送水送饭。”
高兴圩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两座大山之间的豁口,是敌军进攻兴国苏区的必经之路。守住这里,便确保了苏区的安全。李聚奎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第1团团长杨得志。
完成作战部署后,谭政动员全师官兵:“高兴圩是苏区前哨阵地,地形特殊。只要守住这片起伏地,敌人就难以通过这‘大门’。红军在战场上占优势,更重要的是有苏区人民——我们的父老乡亲作坚强后盾!”
随后,一团在杨得志带领下进驻阵地,开始挖掘防御工事。谭政和师政治部干部一同登上前线,鼓励战士们说:“工事挖得越快,敌人来袭时受伤就越少。”对部分战士怕苦怕累的情绪,他耐心解释:“现在多流一滴汗,战时就能少流一滴血。”
战斗打响,敌军多次猛攻皆被红军击退。战况最为激烈时,谭政亲自深入前线,带头冲锋。面对国民党周浑元部三师兵力、十余架飞机轰炸以及几十门火炮的猛烈攻势,他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坚韧。
在李聚奎英明指挥和谭政扎实政治工作的协同下,红1师成功守住高兴圩阵地超过一个月。
此役结束后,红1方面军开始战略转移,踏上长征征途。红1师担任先锋,多次突破蒋介石设置的三道防线。蒋介石大怒,调集20个师兵力,在湘江两岸设第四道封锁线。
为掩护主力红军渡江,红1师主力两个团负责防守潇水河西岸。谭政在《战时政治工作报告》中写道:“潇水河西岸防守战,红军面对敌军登岸毫不退缩,展开刺刀见红的肉搏战,将所有上岸敌人击毙于阵地前沿。”
1935年8月中旬,李聚奎调任第四方面军工作,谭政仍留守红1师。虽不再同处一地,两人仍通过各种渠道保持联系。得知谭政政治工作成效显著,李聚奎内心充满欣慰。
1936年,谭政向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递交了《关于红军中新的政治工作的意见》报告。1944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主持下,他起草并在西北局高干会上做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重要报告,尤其是第二篇获得全党全军高度评价。
1978年,叶剑英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谭政44年前的这份报告“继古田会议之后,是我军政治工作的又一历史性文献。它彻底肃清了王明路线的政治工作影响,发扬了我军优良传统,极大提升了政治工作的威信和地位。”
李聚奎于1946年底调赴东北,1950年8月从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转任抗美援朝后勤保障部长。在这三年半间,谭政一直是他的上级。
1946年12月,李聚奎受命赴东北。1947年初,西满军区成立,他任参谋长,协助司令员黄克诚和政委李富春,参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及夏秋攻势。
黄克诚评价李聚奎:“他是老同志,指挥有方,是称职的参谋长。”
1948年4月,李聚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为我军从“取之于敌”转向“组织良好”的后勤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11月,东北野战军入关,李聚奎负责后勤保障,为平津战役提供物资运输。1949年秋,他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谭政则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李聚奎对他的领导能力极为敬佩。
1948年辽沈战役备战期间,谭政深入基层调查,提出“如何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具体部署。他引入“火线入党”“火线立功”制度,征询意见后不断完善。
“火线入党”要求平时培养教育为主,战前有入党愿望且表现突出者,可在战场宣布入党;“火线立功”则对战前思想好、战场表现突出的战士,当场宣布立功并及时公开,以激励士气。
谭政的方案给李聚奎留下了深刻启发。
1950年10月,毛主席下令将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赴朝鲜作战。兵力调动前,后勤保障成为关键。
聂荣臻选中李聚奎担任朝鲜战争后勤“粮草官”。李聚奎首创炒面作为干粮,获上级赞扬。1950年7月,东北军区后勤部成立,李聚奎任部长兼第一政委。
战争初期,敌军持续轰炸我军运输线,物资仅60%能送达。李聚奎提议沿交通线设防空哨,毛主席称赞:“哨兵警戒使汽车损失由40%降至不足1%,这是奇迹!”
美军对志愿军后勤赞誉有加,美国远东空军副参谋长甚至希望战后会见李聚奎。
朝鲜归国后,李聚奎于1955年任首任石油工业部长,未能获军衔令他略感遗憾。
1954年,谭政调北京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协助罗荣桓管理总政事务。他参与推行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及军官薪酬改革,主持颁发战争勋章。1955年获授大将军衔。
1956年八总部成立,谭政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全面主持军队政治工作。
李聚奎在石油工业部门工作三年,业绩卓著。1958年,他与余秋里调换岗位,回总后任政委。因无军衔不便工作,中央军委最终授予他上将军衔。他谦虚回应:“低不就高。”
1961年初,谭政改任总政副主任,主管后勤政治工作。两人得以再次朝夕相处。
李聚奎感叹,时隔二十余年,谭政依旧脚踏实地、勤勉细致。谭政调动消息刚发布,便与李聚奎结伴,从北京赴武汉军区,继而至重庆总后办事处、成都军区,最终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走访调研。
一路上,谭政深入了解后勤实际,与连队、兵工厂、招待所等基层干部工人打成一片,工作极具亲和力。
李聚奎与谭政共处时,常忆起当年谭政教他识字学文化的情景。李聚奎出身贫寒,未曾接受正规教育,参军后多为战事所累,学业荒废。
1930年,红3军第9师师长徐彦刚送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学文化。李虽有心,却因环境艰险难以坚持。长征途中,谭政再三督促,耐心劝慰:“学文化不只是写字认字,更能提高工作能力和说服力。”
每逢行军休息,谭政便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教他,倾注了无尽心血。李聚奎深知谭政苦心,感激不已。
这一路同行,两个老战友情谊深厚。晚年谭政病重,李聚奎也因病住进301医院。只要彼此状况尚可,便互相探望。
一天上午,谭政、梁必业和李聚奎三人在院子散步,欢声笑语,气氛融洽。谁料当日下午,梁必业急报谭政病情恶化,已失语。
李聚奎闻讯赶到,见谭政紧握自己的手,泪流满面。他安慰说:“别急,慢慢来,一定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