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回响丨不断揭开三星堆的秘密
迪丽瓦拉
2025-09-16 04:01:54
0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韦维

温暖嘱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回访看变】

6月5日,三星堆遗址主动性发掘燕家院子点位的考古工作阶段性结束。在对该地点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三星堆玉石器作坊,还在该地点发现了一处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由人工堆筑而成的土台,推测使用年代上限不晚于商代中期。与此同时,针对三星堆城门、水门以及道路交通体系的系统调查勘探也正在进行。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星堆时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并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提出了要求。两年来,三星堆在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多项并进,不断揭开三星堆秘密的同时,持续擦亮着三星堆的文化名片。

考古成果不断涌现

燕家院子再发现人工土台和大型房屋基址

2021年,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陆续公布考古成果,一万七千多件编号文物,让三星堆“再醒惊天下”。然而,考古成果丰硕的背后,仍存在三星堆城内水陆交通体系还不清晰、聚落功能分区并不完全明晰、考古发掘工作所获资料发表不多、多学科研究体系仍不健全等问题。三星堆的更多秘密,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工作揭开答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副站长乔钢介绍,最近两年,考古人员在三星堆月亮湾小城东部的真武宫地点和燕家院子地点展开考古发掘,同时对遗址东部仓包包小城及南部台地进行系统勘探。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三星堆城址大型水网以及东水门和东北水门、明确了三星堆遗址的首处玉石器作坊、并新确认了三星堆遗址大型人工土台及建筑基址,三星堆古城的格局更加清晰。

石斧坑。

据介绍,三星堆城址的水系,自仓包包小城外西北进入大城;东水门位于大城东城墙中部缺口处,宽约20米、最深处1.15米,东北水门则位于仓包包城壕向东出东城墙的出水口,有大约30米宽。

三星堆玉石器作坊发掘现场。

玉石器作坊则位于月亮湾小城东北部的真武宫地点。考古人员在此发现了集中分布的成堆存放的石料、坯料坑、废料堆积以及成品石斧坑等遗存,可以基本串联出三星堆遗址制作玉石器的大致流程。“目前测年结果显示,这处玉石器作坊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250年左右,大致相当于商代中晚期。”在对作坊持续的发掘中,出土了玉人像、玉牙璋、绿松石珠、石蛇等4000余件文物,种类十分丰富。

玉牙璋。

玉人像。

随着工作的推进,考古人员又在月亮湾小城东南部的燕家院子地点发现了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台。“土台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采用了斜坡堆筑的建筑方式,与月亮湾小城东城墙等基本一致。”乔钢介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燕家院子人工土台初步判断为多级土台,最上层土台上还发现了一处大型房屋建筑基址,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并且外围可能存在回廊。这处建筑基址的最大单间,目前已揭露了90多平方米。房屋基槽内的填充物则全是陶“板状器”,可以看出大多经过火烧、直立插入基槽,或许代表了木骨泥墙以外的砌墙工艺的出现。

燕家院子2024年发掘现场

清理石料堆积

在考古工作不断推进的同时,专家学者也针对三星堆器物制作工艺与原料来源、资源控制与利用、古气候与古环境、祭祀仪式场景及内涵等三星堆的诸多学术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争取通过考古和研究的推进,争取到2027年明确古城的宫殿区等区的准确区位、掌握古城内人群的族属和等级等构成,初步了解三星堆遗址的墓葬习俗、埋葬制度、祭祀活动、祭祀体系等情况。

石斧。

文物保护久久为功

8月将完成近千件文物清理和保护

在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观众不仅可以看到“上新”的文物,还能透过玻璃看到文保人员清理文物的全过程。“现在我们又开始了新一阶段的文物保护与清理工作,预计今年8月底,就有近千件文物完成清理和保护,陆续与观众见面。”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表示。

三星堆博物馆兴致勃勃的观众。

三星堆出土文物数量丰、种类多,清理和修复工作非常繁重。在视察三星堆时,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叮嘱“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两年来,文物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三星堆博物馆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集结了全国共16家文博单位在三星堆展开工作,“目前第一阶段已完成了4000余件文物的清理和修复。第二阶段的工作也已于今年5月启动,将针对300多件青铜器、部分金器展开清理修复,以及600多根象牙的保护工作。”余健介绍,在第一阶段的工作中,象牙保护的新成果堪称亮点。“三星堆出土的象牙含水量高、年代久远,稍有不慎就容易槽朽。为了更好地保护,象牙出土后便被放进了‘文物冰箱’。两年来,科研团队持续展开了象牙的腐蚀病因分析,同时研发了象牙加固和封护材料。现在,象牙已经可以在22℃左右的环境下陈列,取得了象牙保护的巨大进步。”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是关键。如何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记者了解到,2024年,“郭汉中大国工匠工作室”挂牌。依托工作室,郭汉中将把青铜器的传统修复工艺倾囊相授。与此同时,金器、玉器等不同门类的工匠工作室也将投入运行,为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培养更多人才。余健介绍,目前三星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团队已有15人。

三星堆博物馆熙熙攘攘的人群。

近年来,向世界讲好三星堆的故事、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底蕴深厚、持续擦亮三星堆文化名片,也是三星堆的重中之重。对内,三星堆博物馆不断创新展陈。记者在三星堆博物馆互动体验厅看到,观众可以通过互动装置“穿越”回古蜀国,沉浸式体验三星堆先民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精神世界。对外,三星堆借助文物复制品、数字技术等手段,不断在海外擦亮中国文化名片,打造具有中国气度、国际形象的超级文化符号。

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介绍,去年11月,“太阳之光:古蜀与印加文明互鉴展”在秘鲁举行,来自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代表性文物,借助复制品和数智技术重现了古蜀文明的气韵和风采;今年6月9日,“太阳之光——古蜀文明与世界”展更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展。而借助文物数字化,“万物有灵·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数字艺术展”和“邂逅三星堆—12K微距看国宝”全球巡展已先后在巴黎、卡塔尔、纽约举办。

图片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博物馆提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 --- 无论是在任何一个三...
原创 有... 当然!我已经根据你的要求将文章重新改写了,尽量保留原意的同时添加了更多细节描述和丰富的情感。以下是改...
原创 朱... 朱元璋,这位从贫困中崛起的开国皇帝,经历了从一介平民到登基称帝的伟大转变。他不仅完成了人生的逆袭,而...
童飞:明代《王文成公全书》刊刻... 内容摘要:明刊《王文成公全书》现存郭朝宾杭州初刻本、谢廷杰南京重刻本、黄纪贤桂林翻刻本三种版本。前两...
志说南宁 | 清朝的南宁(一)... 清军入关以后,一路南下,先后打败岭南地区的抗清武装和吴三桂军,确立了对岭南地区的有效控制。清朝前中期...
原创 本... 虽然希腊的王室历史复杂且动荡不安,尤其是在不断更替的君主们之间,很多人可能对这些历史细节感到陌生,但...
原创 这... 文:jinnie 爱新觉罗·显琦,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女,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被世人称为“大清最后一...
原创 朱... 朱元璋是明朝的创立者和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而在他众多的子嗣中,有一位较少为人知,他便是朱元璋的第五...
原创 地... 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要为李白这个名字增光,而不是让李白给自己增光。”这是李白生前的座右铭,展现了...
原创 朱... 朱元璋,这位被誉为“土豪皇帝”的历史人物,堪称大明王朝的独特代表。他出身于贫困且艰难的背景,经过无数...
原创 明... 曾秉正的悲剧:明代清官为何结局凄惨? 一、洪武朝的清官典范:曾秉正的仕途轨迹 明洪武九年的春天,紫...
原创 西... 下面是改写后的文章: 《——·前言·—— 王莽篡汉,一位忠臣的反叛,起兵十万讨伐新朝,虽然最终...
原创 挪... 5月22日下午,挪威、西班牙和爱尔兰这三个欧洲国家出人意料地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且这一决定将在5月...
原创 北...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黄... 1924年,黄埔军校完成了轰轰烈烈的招生工作,正式开始了第一学期的教学。蒋介石作为校长,也开始在校内...
原创 朱... 1368年,经过十五年艰苦的征战,朱元璋终于成功登基称帝,开创了大明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特色的开...
原创 华... 开国上将钟期光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外号——“妈妈主任”。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包含了两个非常独特的含义。首...
谁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 要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到底是谁,正儿八经的史书里还真没写。 不过靠着民间传说和文献里的蛛丝马迹...
抗战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 本文转自【光明网】;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18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原创 明... 明代家宴上的妙对奇缘:李振方与张鹤鸣的文化传承佳话 一、大儒李振方的学术人生与家族荣光 (一)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