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却阻止了,他说的话现在都还值得深思
迪丽瓦拉
2025-09-16 04:03:01
0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它的诞生不仅仅是一个政权更替的事件,更代表着汉族文化的复兴和壮大。尽管明朝一度充满着雄心壮志,但在建国初期,许多困难与挑战摆在了大明面前。

首先,大明需要面临的是复杂的国际局势。历史上有记载,日本因不肯听从明朝的旨意,频繁杀害前来求和的中国使者,这一举动让朱元璋一度决定出兵灭掉日本。然而,刘伯温作为一代智臣,凭借深厚的政治眼光和对国家长远利益的考虑,极力劝阻了朱元璋。刘伯温的阻止,不是出于对日本的宽容,而是从大明的政治战略考虑,力图避免因小失大。

那么,刘伯温的考量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深意呢?

在宋朝与明朝之间,蒙古帝国建立了元朝。回顾历史,提到蒙古,今天我们往往会联想到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但那个时代的蒙古人还没有与汉民族融合。作为一个外来民族,蒙古人具有强悍的军事力量和不折不扣的野蛮征战风格。他们摧毁了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并迅速扩展势力,征服了宋朝及其他多个国家,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元朝的崛起标志着宋朝的灭亡,也宣告了汉族政权的终结。南宋的末代皇帝陆秀夫在崖山自尽,意味着汉人政权的彻底覆灭,随后进入了长达98年的外族统治。然而,蒙古帝国的强大不仅仅威胁到了宋朝,周边的朝鲜、日本、乃至欧洲都感受到了蒙古的威慑,因此纷纷选择臣服于蒙古。最终,元朝建立了大都(即今北京),成为了蒙古的政治中心。

然而,虽然蒙古的疆域曾经辽阔,但这个庞大的帝国仅仅维持了不到百年就走向衰落。蒙古人擅长征战,但却不懂如何治理一个庞大的帝国。元朝仅存在98年,却在短短几十年里经历了多次皇帝更换,政令频繁变动,导致政权始终不稳。再加上后期的幼帝让权臣和外戚掌控了大权,元朝的政治根基动摇。同时,元朝是一个外族建立的政权,虽然蒙古人统治中央,但大量的汉人、色目人、高丽人等民族却构成了帝国的主体,族群矛盾重重。蒙古对其他民族的压迫与政策偏见激化了不同族群之间的对立,使得元朝在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离心力。

元朝的上层贵族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而底层百姓却饱受困苦,这使得民众的不满情绪愈加高涨。最终,民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朱重八便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逐步成为最强大的反抗力量。1368年,朱重八改名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汉族人民终于摆脱了外族的统治。

尽管元朝灭亡,蒙古人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他们退回草原继续建立了“北元”政权。此时,周边的国家面临着一个选择:继续向北元称臣,还是转而向新崛起的大明朝投降。最先做出选择的是位于朝鲜半岛的高丽,恭愍王快速向明朝表示臣服,成为明朝的附属国。然而,由于恭愍王被暗杀,新任国王王禑继位后迅速与明朝闹翻,甚至杀害了前往索取马匹的明朝使臣,继续接受蒙古的册封。

与此同时,朝鲜国内的士大夫们开始出现,他们为了争取政治地位,主张向明朝称臣。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军权的李成桂逐渐成为朝鲜的核心人物。公元1388年,明朝与高丽爆发了铁岭卫争端,高丽向明朝派兵,然而李成桂却选择背叛自己的国家,驱逐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朝鲜王朝。建国后的朝鲜迅速向大明朝表示臣服,成为了大明数百年的附属国。

不仅朝鲜,东南亚的一些小国如琉球、安南、真腊、暹罗等也纷纷向大明称臣,表示忠诚。然而,有一个国家始终不愿服从,那就是日本。

日本自认为远离中国,且自身的政权动荡不安,因此一度抱有“天高皇帝远”的心态,认为可以为所欲为。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对立时期,南朝的醍醐天皇相对较强,朱元璋便派遣使者前往要求日本向明朝称臣,并因应对海盗骚扰问题而训斥了醍醐天皇及其权臣怀良亲王。然而,怀良亲王等人并未惧怕明朝的威势,反而残忍地杀害了其中五位使臣,并拘押了领队杨载。

这一行为极大地激怒了朱元璋,令他愤然决定出兵讨伐日本。然而,刘伯温及时出面,阻止了朱元璋的冲动。刘伯温列举了三大理由,劝说朱元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首先,国家刚刚经历了多年战乱,百姓疲惫不堪,若此时再发动对外战争,将会耗费大量民力财力,极有可能导致国内的反叛。其次,战争需要巨额开支,而元朝遗留下的财政困窘让国家根基不稳,且征战将加重百姓的负担。最后,刘伯温指出,当前日本正处于内战状态,若明朝此时介入,反而可能助长北方势力,收获的胜利也难以维持。与其直接出兵,不如待日本内部纷争解决后,再去进行审判。

朱元璋听从了刘伯温的劝告,放弃了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事实证明,这一冷静的决策为大明节省了大量资源,也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数十年后,明朝的军队在万历年间帮助朝鲜抵抗日本侵略,彻底平定了日本的威胁。

刘伯温的智谋不仅仅是当时的政治英明,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他的冷静、审时度势的态度,以及注重百姓福祉的做法,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在许多冲突和纷争中,冷静分析、从大局出发,或许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对抗和损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文字量也尽量保持接近原文。 --- ...
原创 仁... “仁寿宫之变”看似是一场隋炀帝杨广为了迅速上位而在宫廷内发动的权力斗争。然而,这场变动背后,其实隐藏...
原创 毛... 毛主席是一位睿智、博学的伟人,他不仅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贡献,还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宽广的胸怀待人。然而,...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 赤壁之战后,刘备、曹操、孙权三方集团更加复杂化,不能完全以关羽单方面攻打樊城来看待这件事,而是要基于...
原创 他... 陈布雷是民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关键历史时刻担任记者,深知时局与社...
“中国明代金器特展”在德国哥达... 中新网柏林6月22日电 当地时间21日,“中国明代金器特展”在德国哥达公爵博物馆开幕。 图为开幕式...
原创 秦... 秦大士:背负先祖骂名的状元郎与家族气节的重塑之路 一、秦桧家族的荣辱兴衰:从朝堂权臣到历史罪臣 绍...
原创 升... 暑期创作大赛 根据统计,开国将军中有五位将领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晋升,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原创 周...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江门完成视察工作后,原计划当晚返回广州。当时,工作人员面临一个难题:到底...
原创 国... 国共内战,最终以国民党的失败告终。若要探究其失败原因,一言难尽,因为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原创 《...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京召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点电视剧创作播出推进会...
原创 1... 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拍摄于1962年,地点是南京。这张照片非常罕见,四位身穿中山装的将领,都是开国初期...
原创 李... 辉煌的大唐王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无法忽视的朝代。在其二百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后世铭记于心的杰...
原创 王... 某次,宋仁宗邀请大臣们一同前往后花园钓鱼,王安石也在列。当众人忙于交谈、享受宁静的钓鱼时光时,王安石...
原创 黄... 1948年11月,刚刚接任国军12兵团司令的黄维接到命令,要求兵团从驻马店确山一带集结,按照国防部规...
原创 此... 每一次朝代的更替,都伴随着血雨腥风,通常在这样的变动中,往往会造就一些喜怒无常的帝王。例如,宋太祖赵...
原创 杀... 关于宇文化及与隋炀帝杨广火并的事件,历史书籍和演义小说几乎是一致的,都把宇文化及塑造成了一个奸臣。然...
原创 清... 现呈献一组经过精心上色处理的清末至民国时期的老照片,这些照片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那...
情同朱张:东汉之交的信义微光 在东汉的岁月长河里,朱晖与张堪的故事,似一颗温润的珍珠,折射出信义与情谊的璀璨光芒,于历史的幽微处,...
原创 朱... 明宣宗朱瞻基:一位年轻皇帝的诡秘之路 在明朝的16位帝王中,朱瞻基的文治武功常被认为可以排进前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