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专诸、要离、聂政和荆轲四位刺客被并称为“历史四大刺客”。他们尽管在行刺时都未能逃脱被当场处决的命运,但他们的英勇形象却永远镌刻在了历代统治者的心中,成为统治者时刻警惕刺客袭击的原因。这些英勇的刺客,让帝王们不得不高度重视自己的人身安全,防范来自暗杀的威胁。
为了抵御可能的刺杀行为,帝王们不仅加强了物理防护措施,如设置磁石门、佩戴防护软甲、随时带着长剑,还在身边配备了一群忠心耿耿的侍卫,以保障安全。大内侍卫,就是这一群人,他们的任务便是为皇帝和皇室成员保驾护航。
大内侍卫的设立初衷,便是为了保护君主的生命安全。若侍卫中有心怀不轨的人,那就等于是自己给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既无法保护自己,反而可能在某一时刻带来灾难。因此,忠诚成为选拔侍卫的首要标准。然而,忠诚是无法量化的,清朝帝王因此另辟蹊径,将选侍卫的标准转向了出身背景。
清朝初期,皇帝特别信任的“上三旗”——即八旗中的三个旗,专门由大清皇帝直接管理。而其余的五旗则被认为不够可靠,因此大内侍卫的人员选拔,几乎全部来自上三旗。随着清朝中期,皇帝与下五旗旗主的矛盾逐渐缓和,才开始允许下五旗的旗人参与侍卫选拔,但无论来自哪一旗,所有侍卫必须出身清白,通常还会特别挑选一些官宦世家或宗室成员担任侍卫。
有些贵族子弟也乐于成为侍卫,因为侍卫的待遇相当优厚,赏金丰厚,且有机会穿上象征皇权的黄马褂。家中若有子弟成为侍卫,也是一种荣耀,代表着皇帝的信任。身为侍卫,常常有机会向皇帝献言献策,若能得到皇帝的赏识,就有机会飞黄腾达,步入权力的巅峰。事实上,清朝的和珅和中堂等人物便出身侍卫,他们从一名普通侍卫跃升为军机大臣,权势几乎可以与皇帝相媲美,成了大清帝国的“第二人”。
当然,并非每个侍卫都能享有如此荣华富贵。但一般而言,年满三十的侍卫往往会被外派为官,升迁的速度也比普通官员更为迅速,一品二品的大员常见。而除了出身背景外,清朝对于侍卫还有一些更为严格的要求。首先,侍卫的身材需要高大强壮,毕竟作为皇帝的护卫,形象和威慑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侍卫长得面容猥琐或气色不好,那简直是给皇帝丢脸。
其次,侍卫还必须拥有过硬的武艺,要求有武举出身,但不允许修炼过于花哨的武功,因为这种技巧可能在宫内引发不安定因素,导致侍卫变成潜在的威胁。在清朝之前,侍卫考核的是骑射技艺,但随着枪炮的引入,侍卫们也要练习射击技能,特别是准度。清朝的皇帝也喜欢出外打猎,这时侍卫的身手就要接受考验。如果在猎场上表现出色,英勇无畏,皇帝往往会提拔他们,甚至一夜之间升官。
反之,若侍卫在猎场上表现失常,射箭不中、枪打不准,甚至面对猛兽时慌张逃窜,惹得皇帝不悦,那就可能被严惩。轻者会被罢职,重者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可以想象,清朝的侍卫往往是身形魁梧、手持最新武器,披着黄马褂的威武形象,守护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他们的存在甚至可以吓退任何想要侵犯皇宫的人。
然而,随着清朝的衰弱,大内侍卫的精锐程度也随之下降。嘉庆年间,就曾发生过一件让皇帝十分尴尬的事。有一天,嘉庆皇帝在大批侍卫的护卫下进入紫禁城,当经过顺贞门时,一名大汉突然持刀扑向皇帝,情况万分危急。让人惊讶的是,站在旁边的侍卫们居然没有一个上前保护,反而是大臣们出手相救。事后调查发现,刺客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厨师,根本没有任何武艺,嘉庆皇帝为此大为震怒,罢免了所有在场的侍卫。
过了几十年,清朝宫廷发生了另一件让皇帝哭笑不得的事。咸丰年间,一名小商贩竟然凭借一块拾到的宫廷腰牌,顺利进入皇宫卖馒头,且卖得风生水起。宫中的太监、宫女甚至妃嫔也都成了他的常客。直到有一天,皇后无意中提起这件事,咸丰皇帝才发现,门口的侍卫竟然放任一个外来的小商贩随意进宫,皇帝再次震怒,罢免了所有相关侍卫。
这些事件反映出清朝宫廷的腐化衰败,尽管皇帝花重金培养侍卫,但侍卫的效能却大大下降。到了清朝末年,宫廷开始训练禁卫军,企图挽回败局。然而,禁卫军不仅不敢上前线,甚至在清朝退位时,也没有任何作为。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彻底崩塌,溥仪被国民军驱逐出紫禁城。那些曾经身穿黄马褂、威风凛凛的侍卫,也没能挺身而出,反而默默地散去。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侍卫已年迈,体力不支,许多人甚至无法拔出刀剑。面对训练有素、英勇无畏的国民军,这些侍卫根本无力抵抗,他们的存在已成为历史的象征,映照出曾经辉煌的背影。正如民间传说中所言,大内侍卫有时在与英雄侠客对抗时,虽然拥有强大的武艺,但其形象却多半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样子货”,像皇宫门前的石狮子,虽张牙舞爪,却毫无实质的威胁。
正是这种虚有其表的体制,最终导致了清朝的灭亡。在这样的制度下,国家的末日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