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钟期光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外号——“妈妈主任”。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包含了两个非常独特的含义。首先,“主任”是因为钟期光曾担任过新四军的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处主任,华中野战军的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以及华野(三野)的政治部副主任。另一方面,“妈妈”则反映了他在工作中的无微不至关怀,他时常亲自照料战士们的思想和生活,像极了一个母亲对孩子般的细心。
1947年2月,莱芜战役胜利后,时任华野政治部副主任的钟期光正在急匆匆地坐上一辆吉普车赶往野司开会。可是,在途中,他的车被一群伤员拦住了。大家希望将吉普车腾出来,优先送这些伤员去医院。钟期光虽然也急于赶赴会议,但考虑到工作需要,他告诉大家,自己坐车是为了开会,等会议结束后会把车送回去接伤员。然而,其中一位排长却毫不理会他的解释,愤怒地说道:“我们在前线拼命……”他猛地上前抓住钟期光,甚至把钟期光衣服上的扣子扯掉了。这个粗暴的举动引发了不小的冲击。经过调查后,得知这个排长隶属于华野6纵,6纵司令员王必成将军对此非常愤怒,认为排长的行为违背了军队纪律,影响极其恶劣,决定对他进行严惩。
6纵的政委江渭清在接手调查后得知,排长出身贫苦,自小家境困顿,甚至被“抓壮丁”征入国军。前年他在作战中被俘,经过改造后成为了解放军战士,尽管身上仍有不少毛病,但思想已经向人民一方靠拢。在涟水保卫战中,排长英勇作战,受伤后仍坚守阵地,最终才被提拔为排长。得知这些背景后,江渭清并未急于处罚,而是决定与钟期光商议此事。
不久后,这个排长来到了钟期光的门口,真诚地向他道歉。看到这个排长情绪低落,眼泪已然滑落,钟期光毫不犹豫地上前将他扶起,微笑着说道:“认错了就好,别太自责,这种小事不用特别请罪,但以后一定要更加注意。”钟期光看他心情沮丧,专门让警卫员带他去洗澡、吃饭,晚上还亲自给江渭清打电话,强调排长认错态度诚恳,建议不再追究他的责任。在钟期光的宽容与关怀下,排长并未受到惩罚,继续担任排长一职。
钟期光将军不仅是我军政工干部的优秀代表,也在几十年的政治工作中开创了许多先河。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提出的“三大创造”:立功运动、评定伤亡研究战术、即俘即补即战。这三项创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也为后来的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钟期光十分重视基层官兵的首创精神,尤其善于从实际出发,结合群众智慧。在1948年夏天,华野在取得兖州战役的胜利后,进行了一次讨论。一位小战士提出:“我们的下一步应该是‘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钟期光听后觉得这个说法颇有气势,便将其作为口号,写入了济南战役的动员令,并广泛传播。这个口号迅速成为了我军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最为著名的标语之一。济南战役结束后,王耀武化装逃跑,但最终还是被我军俘获。当王耀武得知这个口号是源自一位普通战士的提议时,他感到十分惊讶。
“立功运动”则是另一项源自基层智慧的创新。苏中战役结束后,华中野战军某团首创了“功劳簿”制度,战后会为战士们记录功劳,并颁发功劳证,还将证书寄回战士家中,彰显“功劳全家光荣”。这一政策有效提升了战士们的士气和战斗力,很快就在全军范围内推广开来,产生了巨大反响,甚至被《解放日报》两度刊文推荐。在这种激励政策的影响下,士兵们的积极性空前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也显著增强。
“评定伤亡、研究战术”则是钟期光的另一项创新实践。在涟水保卫战后,华中部队进行总结,特别是1师3旅通过讨论战术、总结经验,找出每一个伤亡的原因。战士们一起分析如何规避这些伤亡,改进战术,彼此间互相启发,提升了每个人的作战水平。钟期光将这一方法推向全军,形成了“技术评论”和“战术评论”制度。每次战斗结束后,部队都会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有效减少伤亡,提升战斗力。
“即俘即补即战”则是钟期光推行的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术,它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钟期光在济南战役时就提出了这一战略思想,强调俘虏敌人后要立刻补充兵力,并继续作战。淮海战役时,这一理念得到了全面实施,最终帮助华野打出了一个震撼的军事奇迹。仅在淮海战役之后,华野的兵力从36万增加到55.1万,直至渡江战役时,人数更是增长至63.5万。这不仅是军事史上的一项壮举,更是我军强大政治工作的体现。
钟期光的这些“三大创造”,在华野的胜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华野的指挥员张震上将也在回忆中对钟期光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些创新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