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到底是谁,正儿八经的史书里还真没写。
不过靠着民间传说和文献里的蛛丝马迹,咱们倒是能扒拉出几位 “候选人”。
最出名的一个,得从大禹治水那会儿说起。
据说当时阳澄湖一带有种 “夹人虫”,不仅钳子厉害见人就夹,还总在堤坝上打洞搞破坏。
大禹派去治水的督工 巴解想出个招儿,挖沟灌满滚烫的开水,把这些横行霸道的家伙烫得没了动静。
捞上来一看,好家伙!原本青灰色的虫子外壳变得通红,还飘出股诱人的香味。
巴解胆子也是真够大,直接掰开来尝鲜,结果发现蟹肉鲜嫩多汁,从此螃蟹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为了纪念他,人们特意给 “解” 字加了个 “虫” 旁,造出了 “蟹” 字,还封他为 “天下第一食蟹人”。
不过话说回来,这故事在古籍里压根找不到影子,有学者怀疑,搞不好是后人看着 “蟹” 字的结构现编的。
有意思的是,因为鲁迅先生说了句 “第一食蟹者为天下勇敢之最,传说乃巴解也”。
这下巴解的 “江湖地位” 算是彻底站稳了,成了大家心目中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的代名词。
现在的阳澄湖,还专门修建了巴解园。
虽然巴解的故事基本是传说,但中国人吃螃蟹的历史确实够长。
早在先秦时期,《周礼》里就提到 “青州之蟹胥”,也就是蟹酱,被用来当祭祀贡品。
不过那会儿交通不发达,螃蟹又不好保存,就算是周天子,也只能吃到用海蟹做成的蟹酱。
到了东汉,《汉武洞冥记》里写着,善苑国给汉武帝进贡过一只九尺长、百足四螯的大螃蟹,煮出来的蟹壳胶比胶水还黏。
看来那会儿人们不仅认识螃蟹,连吃法都琢磨出不少花样了。
到了魏晋时期,吃螃蟹直接成了件风雅事儿。东晋名士毕卓 “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 的潇洒模样,让吃蟹变成了文人雅士的标配。
唐宋时候更不得了,李白、苏轼这些大诗人都写诗夸过螃蟹好吃。
苏轼在湖州当太守时,朋友丁公默送他梭子蟹,他还专门写了句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妥妥的 “螃蟹真爱粉”。
考古发现更给力,上海青浦崧泽遗址挖出了新石器时代的河蟹壳,说明咱们老祖宗吃螃蟹的历史,比文字记载的还要早得多!
只不过一开始,螃蟹长得吓人,大家多半把它做成酱。直到魏晋以后,清蒸、醉蟹这些鲜食吃法才慢慢流行起来。
这么看下来,巴解更像是古人创造的 “美食界精神偶像”,代表着敢为人先的勇气。
而真实的吃蟹历史,其实是从 沿海劳动人民大胆尝试开始的,然后才进贡给贵族享用,再被文人带火,最后成了人人都爱的大众美食。
再加上鲁迅先生这么一 “带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彻底成了鼓励创新的文化符号。而到底谁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反而不重要,也无法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