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许多省份都有自己命名的军队,如东北军、滇军、湘军、淮军和桂军等,但浙江却没有自己的专属军队。那么,浙江的子弟兵都去了哪里?是否因为蒋介石特别偏爱家乡人,不让浙江人参战?
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浙江人迅速响应号召,纷纷投入抗日战斗。资料显示,浙江参与抗战的人数超过55万,占全国出征人数的第11位,仅次于四川、广西、湖北、贵州、安徽和福建等省份。尽管浙江出征人数众多,但为何在抗战期间没有单独的“浙军”呢?
浙江是蒋介石的故乡,也是其政治和军事的核心基地。作为国民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自然会格外提拔来自家乡的浙江子弟。不仅中央军的高级将领多为浙江人,浙江的普通士兵也大多被编入中央军,成为其骨干力量。正因为如此,浙江并没有单独形成一个以省命名的军队,也没有像其他省份那样建立“浙军”的名称。
抗战初期,战场上几乎都是中央军的身影,因为中央军的战斗力远强于地方军队,尤其是中央军中的88师和87师,这两支部队不仅装备了德国制造的先进武器,战斗力极其强大,堪称抗战中的精锐部队。而87师中,浙江籍军人占比最大,师长俞济时本人也是浙江人,师部设在杭州的梅登高桥。
1932年1月28日至3月3日,淞沪抗战爆发。虽然这一战役与1937年的淞沪会战不同,但同样是浙江子弟兵英勇作战的历史见证。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突然发动进攻,攻击上海闸北的十九路军。中国守军誓死抵抗,淞沪抗战由此爆发。蒋介石命令中央军的88师、87师及中央军校的教导总队合编成第五军,张治中担任军长,迅速驰援上海。在这场战斗中,尽管中国守军的伤亡惨重,但仍然歼敌3000余人,取得了初期的胜利。87师和88师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总伤亡人数达2700余人。
然而,最为惨烈的还是五年后的淞沪会战。在这场战斗中,87师和88师作为中央军的先头部队,数万名中央军士兵在日军飞机、火炮的猛烈攻击下伤亡惨重。淞沪会战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之一,几乎是用中国士兵的血肉之躯来填补敌人的炮火。随着战斗的推进,88师几乎全军覆没,中央军的损失极其惨重。战后,中央军的兵源逐渐从其他省份补充,浙江籍士兵的比例大幅下降。
事实上,浙江人参军的热情极高,特别是在抗日初期,浙江子弟投身中央军的比例非常大。他们在抗日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尽管装备远不如日军,但他们展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勇精神,成为了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的一大亮点。
提到浙江的子弟兵,不得不提的是国民革命军第75军。该军几乎由全体浙江人组成,其将士多来自浙江的新昌、嵊州、东阳、诸暨、宁波、衢州等地。在抗战期间,第75军的三任军长均是浙江人:第一任军长周碞(嵊县人),第二任军长施北衡(缙云人),第三任军长柳际明(临海人)。1940年,第75军参与了著名的枣宜会战,战场范围覆盖湖北枣阳、宜昌及其周边地区。在这场战斗中,75军的官兵凭借着轻武器与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依然与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等重型装备的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成功击溃日军,重创敌军,伤亡1.1万余人。
此外,第75军还参加了1941年的反攻宜昌和1943年的宜昌石牌保卫战。在这三次战役中,3000多名浙江籍士兵英勇阵亡,他们的鲜血洒满了华中江汉平原。浙江子弟兵以非凡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在抗战史上谱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面抗战期间,浙江省约有40余万人为国捐躯,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成为中国抗战历史中最为光辉的一部分。浙江的军民,在这场抵御外敌侵略的战斗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