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经过这次重组后的三野大军,不仅拥有15个军,其规模也位居中国五大野战军之首。要知道,在中国的其他主要野战军中,第四野战军虽也拥有百万大军,却只有12个主力军。与之相比,第三野战军的每个军下辖三个师,每个军的兵力在3万到2.5万人之间。尤其是主力部队的兵力,大约为3万余人,而非主力部队则通常为2.5万人左右。
作为拥有15个军的第三野战军,其兵员规模远超其他野战军,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每个军长都拥有重要的指挥权力。第三野战军的几位军长都是身经百战、实力雄厚的军事人物,其中,第21军军长滕海清,第22军军长孙继先,第23军军长陶勇,第35军军长吴化文等,都是深得士兵爱戴的优秀指挥官。特别是第21军与第23军,分别是第三野战军的两支王牌部队,以战斗力强、作风硬朗著称。
此外,第三野战军的第24军、第25军、第26军以及第34军也都拥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第24军军长王必成,第25军军长成钧,第26军军长张仁初,和第34军军长何基沣,都是深受部队尊敬的战斗指挥官。其中,王必成、成钧和张仁初都是经验丰富、英勇善战的虎将,而何基沣则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他曾长期在隐秘战线上工作,作为隐形将军,最终在合适的时机带领部队起义,脱离国民党阵营,投身人民军队。
在第9兵团中,第20军、第27军和第33军也是第三野战军的核心力量。第20军军长刘飞,第27军军长聂凤智,第33军军长张克侠,都展现了超凡的指挥能力,尤其是第20军和第27军,它们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战斗风格都极为坚韧,堪称三野的王牌部队。值得一提的是,第33军的张克侠军长,他是隐秘战线的重要成员,自1929年起便加入了共产党,直到1948年年底才成功脱离敌人阵营,重归人民队伍。
第10兵团下辖的第28军、第29军和第31军,虽然综合作战能力略逊色于第9兵团,但也在解放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解放东南地区的福建战役中,这些部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将领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着第三野战军的主力军长,但在建国后,随着军衔评定的进行,他们的职位和军衔等级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军长都被授予了中将或少将军衔,而其中三位曾起义的军长并没有参与评衔。这三位起义将领分别是吴化文、张克侠和何基沣,他们的军事生涯颇为波折,最终选择投身人民军队,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力量。
有趣的是,在这些拥有军衔的12位军长中,只有三位曾担任过大军区司令员。第一位是第21军的滕海清,他被任命为内蒙古军区司令员,肩负起守卫祖国北方的重任。第二位是第24军的王必成,他则成为了云南军区的司令员,负责守卫祖国西南的边疆。而第三位是第27军的聂凤智,他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员,负责东南地区的防务。可以说,三位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军长,虽在第三野战军中仅占少数,但其职责之重、历史地位却不容小觑。
从这点来看,第三野战军虽然拥有15位军长,但在解放后,能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却仅有三位,着实显得相对较少。这个事实,也从侧面反映出第三野战军将领们在解放战争中的卓越表现和建国后军事体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