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军统领,秩如汉之司隶校尉、明之锦衣卫,虽为武职二品,威权极重。”这段话出自《听雨丛谈》,直接描述了清朝大内侍卫的权力地位。虽然简短,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大内侍卫背后的滔天权势。
然而,这种权力最终依赖的,仍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大内侍卫的威势并非源于其自身,而是仰仗着皇权的庇护。据奕赓所著的《侍卫论》与《鶴鶴自叹》中描述,清朝的大内侍卫形象实际上是一群威风凛凛、令人敬畏的存在。
例如,《侍卫论》开篇便有生动的描绘:“平明执戟侍金门,随龙护驾为臣;翠羽加冠,荣光耀目,章服披体,清尊显赫;腰悬宝剑,威风凛凛,手把门环,气象森严。”这些句子无疑描绘了侍卫的英武与气势。
值得一提的是,奕赓本人就是大内侍卫的一员。然而,大内侍卫的身份并非随便可得。必须是清朝八旗官兵中的“上三旗”后代才能担任这一职务。这是因为大内侍卫负责保护皇帝及其宫廷,属于皇帝的亲卫力量,责任重大,非一般人可承担。
清史稿中记载,清朝侍卫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及蓝翎侍卫,也有一个“四等侍卫”,但这个四等侍卫并不常见。只有三等侍卫因犯错才会被降为四等。从中可以看出,侍卫的等级制度相对固定,一至三等的划分较为严谨,职务等级从上至下递减。
奕赓在《侍卫琐言》中进一步阐述了侍卫的等级和职掌:“侍卫分为头等、二等、三等及蓝翎侍卫。蓝翎侍卫并无宗室背景,只有满洲、蒙古和觉罗人才能担任。”显然,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能担任较高阶的侍卫职务。
《听雨杂谈》也有类似的描述:“清朝初期,依靠八旗将士平定海内,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均是天子亲自统领的军队,从中选拔子弟担任侍卫,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这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正是清朝的上三旗。
侍卫的品级各异,职务也有所不同。例如,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和上驷院侍卫等,按职能划分,其中御前侍卫地位最高。御前侍卫和乾清门侍卫是长期陪伴皇帝左右的亲信,这些侍卫的身份地位非同寻常,虽然表面上看不似大臣,但实际上在皇帝遇到问题时,他们的意见往往被采纳。康熙与乾隆帝曾多次征询过像索额图与和珅这样的侍卫意见。
索额图最初担任三等侍卫,凭借功绩迅速晋升为一等,而和珅的起点更低,最初是上虞备用侍卫,凭借才思敏捷和办事能力得到乾隆帝赏识,最终升为乾清门御前侍卫。值得注意的是,两人虽皆是八旗子弟,但在出身上有差异,和珅是正红旗人,而索额图则是正黄旗出身,因此索额图的地位更为高贵。
然而,到了晚清时期,越来越多的汉人开始担任高阶侍卫。例如,嘉庆和道光年间的杨芳,他是汉人,担任御前侍卫。除了杨芳,还有黄仕简和张谦等汉人也被选为御前侍卫。尽管如此,在这些高阶侍卫中,通常会有一位满洲贵族子弟,以保持“队伍纯正”。
尽管侍卫的品级差异明显,整体待遇却比步军更为优厚。奕赓在《侍卫论》中提到:“虽然侍卫难以与翰林院的官职相比,但与步军相比,侍卫无疑是更高一层。”他继续写道:“两匹官马养妻赡子,四五千文月收入,门外领班钱,内里吃官饭。无论任务大小,都会有补助。年终还有褂银。”这使得侍卫的生活颇为安逸。
侍卫能承担如此重责,背后离不开他们所享有的优厚待遇。首先,要成为出色的侍卫,必须具备过硬的武艺,而这种武艺的培养自然需要相应的资源保障;其次,亲近皇帝的身份要求他们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与服从性;最后,侍卫所代表的,除了忠诚,还有皇权的威严。
想象一下,若清朝皇帝在接见外国使臣时,身边的大内侍卫个个形容憔悴,气势弱小,那将给来访的使臣留下怎样的印象?更何况,清朝盛时国力强盛,侍卫的威武形象正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实际上,今天的外交仪仗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古代大内侍卫的现代版。
然而,与现代外交队伍不同的是,清朝的侍卫几乎都是身材高大、虎背熊腰、手持利刃,气质威武。远观其形,足以让人产生敬畏之感;而现代仪仗队则更注重外形的整齐与仪态的庄重,而不再强调武力。
这种侍卫形象与八旗制度紧密相关。正如《听雨杂谈》所提到的,清朝能够通过八旗军的勇猛征服天下,因此,八旗子弟的身心修养成为了他们的一部分,几乎与文化识字无缘。然而,尽管勇猛,到了晚清时,鸦片的泛滥对大内侍卫也产生了负面影响。许多原本英勇的侍卫,也开始深陷毒品的泥潭。
晚清时期,随着国力的衰退,封建制度的腐朽愈加显现。许多原本优秀的八旗子弟逐渐堕落,大内侍卫的选拔标准也开始变得宽松,许多人通过关系进入,导致原本精英化的队伍变得不再严谨。
尽管成为一名大内侍卫是令人艳羡的荣誉,但这一职位的兴衰与清朝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侍卫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宫正”,秦始皇时期的贴身卫队制度则更具规范化、职业化特征。清朝的大内侍卫制度,实际上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除了保护皇帝的个人安全,侍卫的设立还起到了巩固皇权、稳固统治的作用。大内侍卫的忠诚,尤其是那些选拔出来的八旗子弟,实际上是为了防止汉人可能的反叛,保护满清政权的稳固。而侍卫的制度,也正是为了应对历史上类似“九子夺嫡”这样的皇位争斗。
这些侍卫不仅是皇帝的保护者,更是皇权的象征。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崩溃,大内侍卫的角色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过往岁月的尘埃。然而,文字的力量却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些威武勇士曾经的形象,感受到那份属于清朝大内侍卫的荣耀与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