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1000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迪丽瓦拉
2025-09-16 07:34:45
0

中国古代,一个政权的成立是否被视为顺理成章,关键在于其正统性的认可。如果一个政权缺乏正统性支撑,即使它在国家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难免遭到当时乃至后世文人的批评和质疑。正统性的追究在乱世多政权并立的背景下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以三国时期为例,蜀汉自称是汉室的正统继承者,强调自身的合法地位;而曹魏则宣称自己是受禅于汉室,拥有正统性,双方各执一词。正是这一争论,激发了后世文人学者将这一问题讨论了将近两千年,成为历史上一大难解之谜。

那么,究竟蜀汉和曹魏谁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正统政权呢?学术界的史学家们和广大民众却逐渐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学者们更多依赖史书的权威,而民间则受感情和道德评价的影响较大。

研究三国历史,最为重要的参考史料便是陈寿在西晋时期撰写的《三国志》。在这部史书中,陈寿其实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曹魏才是正统政权。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开创历史记载体系以来,我国的史官们就有明确的制度规范——对于帝王的记录采用“本纪”,如《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而其他王侯将相等,则用“世家”“列传”来记载,比如张良的《留侯世家》和韩信的《淮阴侯列传》。这种分类方式也在《三国志》中得到继承。

在《三国志》中,魏、蜀、吴三国分别由《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组成,每国君主均有单独的篇章。值得注意的是,蜀汉和吴国国主刘备、孙权的传记分别称为《先主传》和《吴主传》,而曹操和曹丕则被列入《武帝纪》和《文帝纪》。这是陈寿用来区分正统地位的关键标志:采用“纪”来记载的,是被视为正统的帝王。由此可见,陈寿认为继承正统的政权是魏国。

此外,陈寿对蜀汉的称呼也暴露了他的观点。蜀汉自称“汉”,坚称自己是汉室正统继承者,而另外两国则用“蜀”字称呼他们,显然是否认其正统身份。陈寿在《三国志》中用《蜀书》记录蜀汉,这间接证明他并不认为蜀汉正统。

然而,历史观点并非一成不变。虽然《三国志》权威无比,但随着时代变迁,学者们的立场也不断变化。陈寿所处的西晋时期普遍认可曹魏为正统,这与当时司马氏家族从曹魏手中夺权有关,而曹魏又自汉室承接权力,承认曹魏正统等于承认西晋政权的合法性。

到了东晋时期,北方经历五胡乱华,社会矛盾逐渐转变为汉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对抗。在这种情况下,比起理清继承关系,更为重要的是确认东晋作为汉人政权的正统性。蜀汉作为继承汉室的政权,自然被赋予更多正统的象征意义。因此,正统观念从曹魏转向蜀汉,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此后的朝代对于正统的认定同样依自身利益而定。南北朝时,民族矛盾加剧,强调自己是汉室正统的身份尤为重要,蜀汉的正统地位因此被广泛认可。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归于汉族统治,强调汉室继承意义减弱,更多侧重政权存在的合理性,倾向于认可《三国志》的正统观。

进入宋朝,这两种正统观念与政治形势的关系尤为明显。北宋虽然与北方少数民族存在冲突,但整体国家较为稳定,未必需要强调继承汉室正统来巩固统治。然而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通过篡夺后周政权而来,继位后又发生皇位之争,政权合法性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宋朝不得不借鉴曹魏的正统观念以自我证明。

而南宋则因民族危机加深,面临少数民族压力,开始倾向于认同蜀汉的正统性,以强化自身的汉人统治合法性。元明清三代,均因统治者为少数民族或政权更替的原因,纷纷强调继承汉室正统,普遍认同蜀汉为正统,借以巩固统治基础。明朝尤其如此,在推翻元朝、恢复汉族统治时,认同蜀汉正统是巩固“汉人政权”理念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蜀汉与曹魏在历史长河中早已超越了当初的两国实体,成为了不同政治理念和正统意识的象征。正统的认定不单纯是学术问题,更是统治者为维护政权稳定频繁利用的政治工具。

但除了统治阶层和史学家,民间百姓对正统的看法则截然不同。对普通百姓来说,谁是统治者、政权如何建立,这些都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问题,百姓更在意的是统治者对他们的态度和生活影响。

在三国时期后,民间眼中的刘备象征着仁义与道德的君主形象。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深得百姓喜爱。百姓偏爱蜀汉,不仅因为刘备的人格魅力,还因为他有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且被视为“完人”的丞相鼎力辅佐。诸葛亮在历代被民间神化,几乎成为智慧和忠诚的化身,因此他辅佐哪国,百姓便倾向支持哪国。

此外,蜀汉还有被誉为“武圣”的关羽,他的声望几乎与“文圣”孔子并列,既得官府认可又广受民间尊崇,更被佛教和道教神话化。正因如此,蜀汉在普通百姓心中拥有强烈的正义形象,是无可争议的“正统”一方。

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深受这种民间情感影响,作为通俗读物,它的表达更加接地气,虽然不如《三国志》严谨,但因易懂而广受欢迎。《三国演义》中对蜀汉正统、曹魏奸臣的塑造,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民间观念,深入人心。

无论蜀汉还是曹魏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正统,三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时代,其在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或许无法给“正统”下一个绝对定义,但绝不能因争论正统身份而忽视任何一方为历史所作的宝贵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钧瓷窑变釉衔环四耳炉:宋代美学... 钧瓷,作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窑变釉色闻名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原创 此...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古语意味着,任何时候,强者会在消除威胁后抛弃曾经的帮手。刘邦...
文物界“论资排辈”的科学方法:... 两个铜戈正在激烈地讨论谁的所处年代更为久远而争执起来…… 左侧的铜戈颜色偏黄,来自 三星堆遗址。 ...
原创 在... 暑期创作大赛 了解近代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中国开国的将领中,只有三位元帅达到了正国级的行政级别,分...
原创 此... 在三国时代,英雄辈出,除了诸如关羽、张飞这类武艺超群的名将外,也有一些号称“将军”的水货人物,他们的...
原创 朱... 在明朝宏伟的宫殿深处,埋藏着一段被历史遗忘的传奇。这是关于一位王子——朱高燧的故事,一位曾渴望皇位并...
原创 廖... 1948年10月12日,在成功占领彰武后,国军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接待了由南京亲自派来、担任总统府参军...
原创 1... 在1976年,国家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期,外部局势迷雾重重,暗流涌动。尽管表面看似平静,实则国内问题众多...
原创 武... 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这位千古女帝,在上阳宫去世。依照她的遗愿,唐中宗将她安葬于乾陵,与唐高宗...
原创 毛... 1981年,陈云总结毛主席的五大贡献时,首先提到的是这样一条: “从遵义会议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
原创 梁... 好的,这里是改写后的版本,我对每段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写,但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原本的情节和意义得以保留...
原创 朱... 靖难之役与永乐登基:明成祖朱棣夺权的历史真相与争议 一、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藩王与中央的权力博弈 ...
原创 杨... 杨秀清的非凡才能与远见卓识曾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中闪耀光芒,若他能够继续领导,是否能实现推翻清朝、建立全...
原创 正... 岳飞:历史与传奇的交织 提到岳飞,很多人心中勾勒出的是一位身披铠甲、手握长枪,勇敢无畏、忠诚爱国的民...
原创 秦... 当然可以,下面是我对原文的改写,保持了原文的整体意义和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原创 李... 在晚清权谋的汪洋大海中,一位杰出名臣李鸿章的每一个举动都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然而,其中有一件事格外令人...
原创 李...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呢?其实,这主要源于唐朝的真正开国皇帝——李...
原创 柬... 这篇文章的结构复杂,细节丰富,涵盖了柬埔寨的历史、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以及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
原创 武... 武则天,大唐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非凡的政治女性。从一位辅政皇后,到摄政太后,再到最...
原创 曹...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的局势愈加复杂,斗争进入了更加错综的阶段。曹操做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战略决策:主动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