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鲁迅被通缉6年,始终安然无恙,其实是蒋介石在保护他
迪丽瓦拉
2025-09-16 07:34:52
0

鲁迅与蒋介石,可以说是浙江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一位是文化巨匠,一位是政治领袖。从绍兴到奉化,两地之间的距离仅为130公里,开车不过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然而,尽管同为浙江人,两人的关系却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所谓简单,是因为他们的交往几乎为零。鲁迅在其大量的著作中从未直接提到过蒋介石,而蒋介石在其权力巅峰时,也从未给予鲁迅任何政治上的提拔或支持,仿佛两人之间毫无关联,形同陌路。

然而,复杂之处也并非没有理由。鲁迅这位直言不讳的作家,几乎是对所有时政人物都有过批评,但唯一从未对蒋介石——这个当时被视为最大反动势力的人——发过一句责骂之辞。鲁迅与国民党历来不和,他曾被通缉长达六年,甚至被列入军统的暗杀名单,然而,他却始终未遭任何致命打击,安然度过了这一切。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蒋介石的某些“隐形保护”起了作用?

1930年2月,鲁迅与柔石、冯雪峰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公开反对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政策。此举迅速引起了国民党的高度关注,鲁迅等人很快成为了国民党通缉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血腥事件。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同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主席龙大道也被杀害,年仅30岁。此事件震惊了社会,史称“龙华惨案”,共有24位革命者献出了生命。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社会各界普遍担忧鲁迅的安全。许多报纸,甚至包括《大公报》,曾刊登过“鲁迅被捕”的消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鲁迅始终安然无恙,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干扰。难道国民党不知鲁迅的住所吗?显然不是,国民党专门负责暗杀的军统特务队伍可不是吃素的。曾有军统得力干将沈醉接到过暗杀鲁迅的命令,他甚至在鲁迅家对面的房子里蹲守了好几天,可最终却没有采取行动。

沈醉晚年曾声称,自己之所以没有执行暗杀命令,是因为他对鲁迅深感敬仰,宁愿违抗上级指令。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如何,值得考量。沈醉可不是个随便的人,身为“军统四大杀手”之一,他杀过无数人,包括许多比鲁迅地位更高的社会名流。他曾经能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难道因为对鲁迅的尊敬就会违抗命令吗?再者,军统的命令又岂是那么容易违抗的?更何况,从1930年发出通缉令直到鲁迅1936年去世,蒋介石的通缉令从未撤销,依然有效。即便如此,鲁迅却始终没有被捕。那么,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解释。一个说法是,鲁迅的声望实在太高,国民党怕引起社会不满,因此不敢轻易动手。另一个则认为,鲁迅的许多朋友,诸如蔡元培、宋庆龄等人,都在背后为他提供了保护。先来说第一种解释,鲁迅的声誉固然高,但历史上那些地位并不逊色于他的文化名人,如《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民盟领导人李公朴、闻一多等,都被军统特务冷血杀害。而在蒋介石的指令面前,军统特务从来不会因为地位问题手下留情,冯玉祥、张澜等大人物也未能免于“意外事故”的命运。

因此,若蒋介石真的想除掉一个人,军统的特务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要知道,蒋介石曾一度想除掉宋庆龄,但宋美龄作为她的亲妹妹,向蒋介石警告,若动了宋庆龄,她一定会后悔。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的话可能起到了某种保护作用。但如果换成是鲁迅,宋美龄会为他出面吗?显然不太可能。

另一种观点是,鲁迅的朋友们,尤其是蔡元培和宋庆龄等人,给了他极大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或许不敢对鲁迅下手。但事实是,蒋介石对待宋庆龄的态度都毫不手软,蒋介石要真动了杀意,谁又能阻止他呢?实际上,蒋介石最怕的并不是鲁迅身边的朋友,而是他本人对鲁迅的态度。可以说,蒋介石从未想过要杀害鲁迅,相反,他一直希望将鲁迅拉拢过来,利用他的声望和影响力。

早在1930年12月,蒋介石就得知鲁迅是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人之一,便打算撤掉他在教育部的职务。然而,蒋介石听完这份报告后,却表现得十分宽容,他表示:“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有没有和他交好的老同事,应该派这些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件事,很高兴。我素来非常敬仰他,还想和他见个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段时间,通缉令就会解除,职务保留。如果他有其他打算,也可以考虑。”这段话表明,蒋介石实际上对鲁迅有着深深的尊敬,并且希望通过一系列手段将鲁迅拉到自己这边。

然而,鲁迅并未答应此提议,他辞去了教育部的职务,而那份通缉令依然没有撤销。即便如此,蒋介石并未放弃拉拢鲁迅。1936年,鲁迅病情加重,蒋介石甚至派人告诉鲁迅,如果愿意,他可以前往日本治病,所有费用将由政府承担。尽管如此,鲁迅仍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并最终于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

鲁迅临终时,仍对蒋介石的拉拢心存一丝轻松的调侃。他对好友内山完造说道:“我剩下的日子不会太长了,连十年的通缉令都撤销了,肯定会感到寂寞。还是不要撤销吧。”这不仅展现了鲁迅豁达的性格,更反映了他对这份通缉令的漠视。鲁迅的崇高气节和坚守信念,在那一刻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鲁迅传》《文史天地》《中华读书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钧瓷窑变釉衔环四耳炉:宋代美学... 钧瓷,作为中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独特的窑变釉色闻名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原创 此...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这句古语意味着,任何时候,强者会在消除威胁后抛弃曾经的帮手。刘邦...
文物界“论资排辈”的科学方法:... 两个铜戈正在激烈地讨论谁的所处年代更为久远而争执起来…… 左侧的铜戈颜色偏黄,来自 三星堆遗址。 ...
原创 在... 暑期创作大赛 了解近代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在中国开国的将领中,只有三位元帅达到了正国级的行政级别,分...
原创 此... 在三国时代,英雄辈出,除了诸如关羽、张飞这类武艺超群的名将外,也有一些号称“将军”的水货人物,他们的...
原创 朱... 在明朝宏伟的宫殿深处,埋藏着一段被历史遗忘的传奇。这是关于一位王子——朱高燧的故事,一位曾渴望皇位并...
原创 廖... 1948年10月12日,在成功占领彰武后,国军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接待了由南京亲自派来、担任总统府参军...
原创 1... 在1976年,国家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期,外部局势迷雾重重,暗流涌动。尽管表面看似平静,实则国内问题众多...
原创 武... 公元705年11月,武则天,这位千古女帝,在上阳宫去世。依照她的遗愿,唐中宗将她安葬于乾陵,与唐高宗...
原创 毛... 1981年,陈云总结毛主席的五大贡献时,首先提到的是这样一条: “从遵义会议直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
原创 梁... 好的,这里是改写后的版本,我对每段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写,但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原本的情节和意义得以保留...
原创 朱... 靖难之役与永乐登基:明成祖朱棣夺权的历史真相与争议 一、靖难之役的历史背景:藩王与中央的权力博弈 ...
原创 杨... 杨秀清的非凡才能与远见卓识曾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中闪耀光芒,若他能够继续领导,是否能实现推翻清朝、建立全...
原创 正... 岳飞:历史与传奇的交织 提到岳飞,很多人心中勾勒出的是一位身披铠甲、手握长枪,勇敢无畏、忠诚爱国的民...
原创 秦... 当然可以,下面是我对原文的改写,保持了原文的整体意义和长度,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细节描述: --...
原创 李... 在晚清权谋的汪洋大海中,一位杰出名臣李鸿章的每一个举动都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然而,其中有一件事格外令人...
原创 李...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呢?其实,这主要源于唐朝的真正开国皇帝——李...
原创 柬... 这篇文章的结构复杂,细节丰富,涵盖了柬埔寨的历史、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以及与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关系...
原创 武... 武则天,大唐历史上唯一的女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卓越非凡的政治女性。从一位辅政皇后,到摄政太后,再到最...
原创 曹... 赤壁之战之后,三国的局势愈加复杂,斗争进入了更加错综的阶段。曹操做出了一个极为巧妙的战略决策:主动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