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蒋介石,可以说是浙江近代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一位是文化巨匠,一位是政治领袖。从绍兴到奉化,两地之间的距离仅为130公里,开车不过一个半小时就能抵达。然而,尽管同为浙江人,两人的关系却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所谓简单,是因为他们的交往几乎为零。鲁迅在其大量的著作中从未直接提到过蒋介石,而蒋介石在其权力巅峰时,也从未给予鲁迅任何政治上的提拔或支持,仿佛两人之间毫无关联,形同陌路。
然而,复杂之处也并非没有理由。鲁迅这位直言不讳的作家,几乎是对所有时政人物都有过批评,但唯一从未对蒋介石——这个当时被视为最大反动势力的人——发过一句责骂之辞。鲁迅与国民党历来不和,他曾被通缉长达六年,甚至被列入军统的暗杀名单,然而,他却始终未遭任何致命打击,安然度过了这一切。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否蒋介石的某些“隐形保护”起了作用?
1930年2月,鲁迅与柔石、冯雪峰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公开反对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政策。此举迅速引起了国民党的高度关注,鲁迅等人很快成为了国民党通缉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血腥事件。1931年2月7日,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等五位左翼作家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同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主席龙大道也被杀害,年仅30岁。此事件震惊了社会,史称“龙华惨案”,共有24位革命者献出了生命。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社会各界普遍担忧鲁迅的安全。许多报纸,甚至包括《大公报》,曾刊登过“鲁迅被捕”的消息。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鲁迅始终安然无恙,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的干扰。难道国民党不知鲁迅的住所吗?显然不是,国民党专门负责暗杀的军统特务队伍可不是吃素的。曾有军统得力干将沈醉接到过暗杀鲁迅的命令,他甚至在鲁迅家对面的房子里蹲守了好几天,可最终却没有采取行动。
沈醉晚年曾声称,自己之所以没有执行暗杀命令,是因为他对鲁迅深感敬仰,宁愿违抗上级指令。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如何,值得考量。沈醉可不是个随便的人,身为“军统四大杀手”之一,他杀过无数人,包括许多比鲁迅地位更高的社会名流。他曾经能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难道因为对鲁迅的尊敬就会违抗命令吗?再者,军统的命令又岂是那么容易违抗的?更何况,从1930年发出通缉令直到鲁迅1936年去世,蒋介石的通缉令从未撤销,依然有效。即便如此,鲁迅却始终没有被捕。那么,背后究竟有何隐情?
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解释。一个说法是,鲁迅的声望实在太高,国民党怕引起社会不满,因此不敢轻易动手。另一个则认为,鲁迅的许多朋友,诸如蔡元培、宋庆龄等人,都在背后为他提供了保护。先来说第一种解释,鲁迅的声誉固然高,但历史上那些地位并不逊色于他的文化名人,如《申报》总经理史量才、民盟领导人李公朴、闻一多等,都被军统特务冷血杀害。而在蒋介石的指令面前,军统特务从来不会因为地位问题手下留情,冯玉祥、张澜等大人物也未能免于“意外事故”的命运。
因此,若蒋介石真的想除掉一个人,军统的特务绝对会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要知道,蒋介石曾一度想除掉宋庆龄,但宋美龄作为她的亲妹妹,向蒋介石警告,若动了宋庆龄,她一定会后悔。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的话可能起到了某种保护作用。但如果换成是鲁迅,宋美龄会为他出面吗?显然不太可能。
另一种观点是,鲁迅的朋友们,尤其是蔡元培和宋庆龄等人,给了他极大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或许不敢对鲁迅下手。但事实是,蒋介石对待宋庆龄的态度都毫不手软,蒋介石要真动了杀意,谁又能阻止他呢?实际上,蒋介石最怕的并不是鲁迅身边的朋友,而是他本人对鲁迅的态度。可以说,蒋介石从未想过要杀害鲁迅,相反,他一直希望将鲁迅拉拢过来,利用他的声望和影响力。
早在1930年12月,蒋介石就得知鲁迅是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的发起人之一,便打算撤掉他在教育部的职务。然而,蒋介石听完这份报告后,却表现得十分宽容,他表示:“这事很好。你知道教育部中,有没有和他交好的老同事,应该派这些人去找他,告诉他,我知道了这件事,很高兴。我素来非常敬仰他,还想和他见个面。只要他愿意去日本住一段时间,通缉令就会解除,职务保留。如果他有其他打算,也可以考虑。”这段话表明,蒋介石实际上对鲁迅有着深深的尊敬,并且希望通过一系列手段将鲁迅拉到自己这边。
然而,鲁迅并未答应此提议,他辞去了教育部的职务,而那份通缉令依然没有撤销。即便如此,蒋介石并未放弃拉拢鲁迅。1936年,鲁迅病情加重,蒋介石甚至派人告诉鲁迅,如果愿意,他可以前往日本治病,所有费用将由政府承担。尽管如此,鲁迅仍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并最终于1936年10月19日因病去世,享年55岁。
鲁迅临终时,仍对蒋介石的拉拢心存一丝轻松的调侃。他对好友内山完造说道:“我剩下的日子不会太长了,连十年的通缉令都撤销了,肯定会感到寂寞。还是不要撤销吧。”这不仅展现了鲁迅豁达的性格,更反映了他对这份通缉令的漠视。鲁迅的崇高气节和坚守信念,在那一刻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鲁迅传》《文史天地》《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