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
---
1957年10月1日,毛主席站立在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目光紧盯着广场上数万群众一起注视的远方。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划过四道银白色的身影,喷气式引擎拖曳出长长的白色尾迹。看到这壮观的一幕,毛主席激动地对身旁前来观摩的外国友人说道:“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过去了!”
这四架飞机,正是由沈阳飞机制造厂自主生产的“歼-5型”战斗机。它的成功首飞不仅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巨大飞跃,也标志着中国正式跻身为全球少数几个能够独立制造喷气式战斗机的国家行列。
“歼-5”的诞生,离不开苏联当时的大力援助。然而,短短不到四年时间,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这段本该载入史册的佳话却逐渐变成一段无法抹去的遗憾。
为何曾经手把手帮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苏联,后来却选择变成“恶人”,放弃昔日的兄弟?这段复杂的故事,还得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说起。
新中国成立初期,能迅速推进工业化,苏联给予的全方位援助功不可没。作为“一五计划”的重要负责人之一,陈云曾深有感触地说:“一百五十六项工程,确实是苏联的援助,充分体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对我们的深厚情谊。”
1949年,国共内战基本结束,中共胜利在望。此时,中国正急需启动经济建设。可惜经历了长期战乱的中国,工业基础几乎荡然无存,不要说飞机和大炮,连新中国的第一辆自行车都是在一年后才研制成功。
在这样的历史关口,谁能成为中国的“助推器”?放眼世界,唯有苏联能够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派遣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向苏联专家请教如何建设新中国经济。令中国代表团尴尬的是,当苏联人反问“中国需要什么?”时,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知识极其匮乏,他们竟然无法拿出一份具体的需求清单。
苏联经济专家组组长科瓦廖夫对此早有准备,笑着表示:“既然你们还不确定,那就请和苏联专家们一起回国,详细规划研究吧。”
于是,1949年8月14日,220名苏联专家踏上援华征程,开始为新中国设计工业布局。
这就是后来被称为“156项工程”的开端。尽管名字如此,实际上项目数量并不限于156项,这些工程稳步推进,逐步构筑起中国工业发展的基础。
苏联援助的第一批项目主要集中在1950至1952年间,涵盖能源、化工及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
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表现令斯大林政府刮目相看,苏联决定将援助范围扩展至机械制造和军事工业。
1953年,中苏签订《苏联援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协定》,新增91个工业项目,使累计项目达到141项,这为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打下了坚实框架。正是在这项计划的推动下,文章开头提到的“歼-5”喷气机成为现实。
不过,在斯大林时期,出于对中国的警惕,苏联对援助心存保留。直到赫鲁晓夫上台后,因急需中共的支持,他开始大幅增加援助力度。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开放了包括弹道导弹、核武器技术和战略轰炸机在内的尖端军事领域,让中国得以窥见更高级的国防科技。
从1956年起,赫鲁晓夫调整援华项目数量。据统计,五十年代期间,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总数达到304项,涵盖冶金、化工、航天、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
一五计划结束时,苏联专家们评价道:中国工业水平已经超过了1937年的日本,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日本明治维新后六十年积累的工业跨越。苏联的援助,无疑功不可没。
然而,正当中国已经逐步摆脱农业国身份,并开始有能力回报苏联恩情的1960年,赫鲁晓夫却做出了一个震惊中苏双方的决定——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一切援助。
1960年7月16日,苏联援华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当时“156项工程”中的150项正处于不同阶段,其中133项已全面完工投产,剩余17项也快完成。
苏联对中国的投资接近尾声,而中国也开始筹划如何回馈这份“兄弟情谊”。
然而,就在这一日,苏联突然发出通知:“自7月28日起,所有苏联专家将撤离中国。”
这一决定令苏联专家们颇为遗憾,他们临别前竭力协助中国学生,尽可能留下完整的资料,帮助中国今后独立完成剩余工作。
虽然中国人对专家们最后的帮助感激不尽,但对苏联政府的突然撤离决定则满腔不解和愤怒。
这种“上屋抽梯”的行为,在资源匮乏的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
冷静分析,赫鲁晓夫完全没必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如此仓促决定。援助已进入尾声,若能多给时间完成剩余工程,不仅能维护苏联的国际道德形象,也有助于缓和两国关系。
而迅速撤退的专家,则只会让中国人忽视苏联之前的贡献,专注于撤援所带来的损失和愤怒。
事实上,苏联专家的离去并未从根本上阻碍中国工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