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选择前往非洲,他们一旦踏上这片土地,往往就不愿再返回。非洲的姑娘们则羞涩地揭示了其中的真相。
提到非洲,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炎热”、“贫困”以及“落后”等词汇。然而,近年来却惊人地看到,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主动涌向非洲,甚至出现了数百万华人在当地扎根安家。这样一件事,你觉得奇怪吗?
实际上,这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生活节奏的差异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国的大城市中,早上需要三次的闹钟铃声才能终于起身,地铁中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仿佛都有猛兽在身后追赶。然而,一到非洲,生活的节奏顿时慢了下来。当地职场上有个神奇的现象,很多本地企业的上班时间到下午三点半就结束了。办公室里并不存在996的加班文化,到了点总有人敲打手鼓,提醒大家去看露天电影。许多在这里的中国人表示,他们第一次体会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轻松自在,仿佛连每一次呼吸中都弥漫着咖啡豆的香气。
身份逆转的体验也是吸引人们的原因之一。一位五金商人周卫国自豪地说:“在广州我只是个打工仔,而在这里我是周老板。”他的名片上印有中英法三种语言。他在喀麦隆的仓库里,每天的出货量让人惊叹,而当地的经销商见面时也会互相行贴面礼。这种阶层的跃迁吸引了无数普通的中国人留下来。在非洲,凭借同样的努力,所获得的回报可能是十倍之多。在加纳,中国的小商品批发商已掌握了80%的日用品渠道;在安哥拉,华人建筑公司承建了60%的新住宅项目。这样的“凤尾变鸡头”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从国内月薪五千的技工,到赞比亚便能当上技术总监,住得起带游泳池的别墅;又如,那些在国内经营小饭馆艰难维持的厨师,到了非洲却能化身为教授当地人制作宫保鸡丁的美食导师。在这里,非洲的雇主喜欢中国人的靠谱,让人感到被需要。医疗志愿者张琳在乌干达工作时,曾用国产青蒿素成功挽救了感染疟疾的小孩,全村人围绕在诊所外齐声高喊“Chinachina”,表达着对她的感激。乌干达人都记得中国医疗队穿越山脉为每个孩子提供疫苗接种的情景。纳米比亚的渔民们也感激地回忆起,中国渔船教会他们如何修补渔网,还把多余的渔具送给了最贫困的家庭。在非洲少女阿依莎看来,中国丈夫有着三大优点:不酗酒、懂得理财和传授技能。她的丈夫老吴在坦桑尼亚经营农机维修店,带出了十几个黑人学徒。曾经,村里的男人每月领了工资就去喝酒,如今他们都热切地抢着学习修理拖拉机。因为中国的援助,非洲的日常生活正在不断变化。
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刚建成的轻轨列车飞速穿梭;而在肯尼亚的蒙巴萨,中国建设的港口,起重机在白天与黑夜中都在不停工作。中国企业在非洲修建的铁路总长度几乎可以环绕赤道一圈,所建的发电站让成千上万的家庭受益。每一公里的铁轨背后,都饱含了数十名中国技术人员背井离乡的故事。
当然,仍然有一些人面临着“难以回去”的现实。老刘在刚果金开矿已有十年,他的混血儿子只会说几句简单的中文,而他的非洲妻子则更难适应中国的气候。更为现实的是政策的门槛,外国配偶想申请中国的绿卡,在五年内每年都需在中国住满9个月,对于那些非洲的商人来说,这无疑是个难以实现的Constraint。
实际上,或许那些身在非洲的中国人早已明白,他们并不是在逃避,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立足点。在这里,没有“35岁危机”的困扰,缓慢流淌的时光中蕴藏着生活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在非洲,人们之间的联系简单而温暖,投入和收获都是那么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