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后,十六位帝王齐聚一堂,倘若明太祖朱元璋重返人间,最想“教训”的会是谁呢?是叛逆之子朱棣,还是大明的战神明英宗,或者是亡国之君崇祯帝,亦或是号称“明神宗”的万历帝?这些人物都有可能成为朱元璋的目标,尤其是朱棣,他一直稳居这个榜单的首位。人们常常调侃,若朱元璋与朱棣相遇,他一定会将朱棣暴揍一顿。毕竟朱棣篡位,赶下了朱元璋心爱的继承人建文帝,自己登基称帝,这实在是大逆不道之举。
然而,回顾明初的历史,朱元璋或许并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最想痛打的就是四子朱棣;反倒是可能会拿自己最宠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开刀。这个情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缘由。
一、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几乎如同废藩、杀藩,让朱元璋如何能心安?
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颇具悲剧色彩的失败者。尽管他在历史上有些许同情,大家普遍认为,如果他没有被赶下皇位,他会是一位仁厚而能稳守成业的帝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朱允炆的能力与抱负,终究无法与实际相符。即便没有朱棣的造反,他也无法带领大明走向盛世,相反,他的“空谈”和缺乏实干能力,导致了许多政治上的失败。
此外,朱允炆的个性中还夹杂着浓烈的“演技派”特质。记得当年,朱元璋制定了一套关于藩王的“塞王守边模式”,以王子们把守边疆来保卫国家安全。身为继承人的朱允炆,年纪尚轻,心中难免有所忧虑,于是问了一个看似非常有智慧的问题:“如果边疆不宁,诸王应该去守卫边境;但如果诸王不安定,谁来保护边疆呢?”此问一出,朱元璋一时间被问住,不仅为之一愣,还想通过此机会了解孙子的思维方式,便反问道:“你认为该如何处理呢?”
朱允炆的回答堪称完美,既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又看似极为仁德:“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再不可则变置其人,若其甚者,则举兵伐之。”他的回答让朱元璋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最合适”的处理办法。此时的朱元璋,心中不仅为孙子的聪明才智感到欣慰,也隐隐感到一种不安——虽然表面上看孙子温文尔雅,但骨子里却藏着极强的政治手腕。
当朱允炆继位后,这种“演技”逐渐暴露出来。他在刚刚即位没多久,便开始大刀阔斧地削藩。尤其是连番削除“五王”的权力,彻底清除掉了不合他心意的亲王们。朱元璋一生非常器重的十二子——湘王朱柏,也因为被诬陷谋反而遭遇了厄运。朱柏的死,成了朱允炆最直接的政治手段之一。朱柏一心与朱棣保持亲近,面对朱允炆的压迫,他选择了自尽,以此“以死明志”。令人痛心的是,朱允炆对此不仅毫不愧疚,甚至愤怒于朱柏之死让自己背负了“逼死叔叔”的恶名,最终给朱柏一个“戾”字的谥号。
朱元璋若是知道这一切,恐怕会恨透了自己扶持的继承人朱允炆。毕竟,朱允炆当初可是许诺过“以德怀之”的,却把自己的叔叔们逼至死地。这种行为,显然已经超越了朱元璋的容忍限度。更让人痛心的是,朱元璋为了确保朱允炆继位,亲自削弱了藩王的权力,结果却成了自己的儿子们受害的根源。几个月内,四个儿子被废,甚至有一个亲儿子被逼自尽。若不是后来朱棣起义反叛,谁知道朱允炆会继续迫害多少无辜的藩王呢?
所以说,若朱元璋真要对某个人动手,最有可能的对象,恐怕不是朱棣,而是那个背信弃义、甚至逼死自己心爱的儿子朱柏的孙子——朱允炆。
二、朱棣的行为,虽然违背了父亲朱元璋的意愿,但他对兄弟的态度,明显温和得多
朱棣尽管最终推翻了建文帝,篡位登基,直接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赶下皇位,这种行为无疑是对父亲朱元璋的背叛和挑战。很多人都认为,朱元璋一定会因此对朱棣恨之入骨。然而,事实却复杂得多。回顾历史,朱棣的造反并非无缘无故,而是在朱允炆的极端削藩政策下,被迫做出的选择。
朱允炆对藩王的残酷处理,使得许多藩王感到人心惶惶,无法安稳生活,甚至有些藩王在无力反抗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自焚。而朱棣的造反,实际上阻止了这一切的继续。如果不是朱棣的反叛,或许更多的藩王会像湘王朱柏一样,悲惨地死于非命。可以说,朱棣的造反在某种程度上,是“拯救”了其他藩王,保护了家族中更多人的生命。
与此相反,朱棣尽管篡位,但对于自己其他兄弟的处理,明显要温和得多。像齐王朱榑和谷王朱橞等人,虽然在他登基后被废为庶人,但这是因为他们本身行为不轨、不可理喻,才导致了这一结局。相比之下,朱允炆的极端手段显得尤为过分。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在成功登基后,实施了隐性削藩的政策,虽然剥夺了藩王的兵权,但他并没有像朱允炆那样,进行暴力清洗。朱棣的做法是巧妙的——虽然减少了藩王的实际权力,但他们仍然可以保留名分和经济特权,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多压迫。这样一来,朱棣既有效遏制了藩王的威胁,也避免了造成家族内的深刻裂痕。
因此,若从家族角度来看,朱棣的处理方式,显然比朱允炆温和、成熟得多。最终,朱元璋如果要“抽谁”,恐怕朱允炆的罪行远比朱棣的更令人愤怒。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宋安之的分析,敬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