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替年仅6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并加盖了印章。自此,大清王朝历经296年的辉煌与衰败,终于无声无息地结束了它的统治,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一刻,不仅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也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写下了最后的句号。
若慈禧太后能知晓大清政权的灭亡,她可能会愤怒至极,愤恼地从坟墓中跳出,指责隆裕太后和溥仪为何没有坚守祖先辛苦建立的江山。她的愤怒或许能够理解,但她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大清的衰亡,早已与她自身的所作所为紧密相关,逃脱不了她的责任。
在同治帝的治下,国家财政已经捉襟见肘,而慈禧太后却依旧纵容同治帝为修缮圆明园而花费了巨额资金。1883年,爆发的中法战争让清朝陷入困境,慈禧却依然自认为可以掌控局势,签署了《中法新约》,让大清的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1894年,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60岁的寿辰,毫不犹豫地挪用海军的经费,修缮了颐和园,进行奢华浪费,极尽奢靡之能事。紧接着,1898年,慈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亲自出面,软禁了光绪帝,并且处决了戊戌六君子。这一系列的错误和决策,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为大清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最终,慈禧太后于1908年在紫禁城的仪鸾殿因病去世,但随后,李莲英的姐姐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真相——慈禧的死因并非表面上的病重,而是另有玄机。
回顾慈禧太后的早年生涯,她最初仅是宫中的一位小小贵人。得天独厚的容貌和温和的性格,使得她很快赢得了咸丰皇帝的宠爱。1856年,她为咸丰帝诞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随着母凭子贵的局面出现,慈禧的地位开始逐步上升,从兰贵人一路升至懿贵妃,成为除了皇后钮祜禄氏外,最具权力的女人。
然而,1861年咸丰帝去世,年幼的载淳继位,成为了新的皇帝。此时,慈禧太后并非如世人所想的那般欣喜。因为载淳年幼,她早已做好了垂帘听政的准备,这也是她心中所渴望的权力。慈禧太后对权力的渴望,早在咸丰帝病重时便有所显现,咸丰帝早有预料,在临终时特意立下了顾命八大臣来辅佐载淳,这让慈禧深感不满。为了夺回政权,她联合了议政王奕?,在皇后和咸丰皇帝的灵柩运回京的当日,发动了辛酉政变,成功控制了顾命大臣,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
慈禧太后绝非一个温和的慈母,她拥有一双铁血的手腕。在她的干政下,虽然大清朝陷入了低谷,但也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尤其是在同治时期,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然而,她过度的干政最终引发了同治帝的反感。同治帝在心中早已计划着摆脱慈禧的束缚,直到1874年同治帝因病去世,年仅19岁。此时,慈禧太后毫不悲伤,因为国家需要一位新帝继位,继而与东宫太后商量,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即位,继位后改名光绪帝。
光绪帝继位时仅四岁,慈禧太后再度以“幼帝年纪尚小”之名,再次垂帘听政。此后,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成为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段母子情仇。光绪帝的成年并未改变他在慈禧掌控下的处境,尽管他有过反抗,试图挑战慈禧的权力。
在这段期间,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选择了自己的侄女——隆裕为后。她深知这桩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还希望通过亲戚关系加强对光绪帝的控制。然而,光绪帝对隆裕并无情感,婚姻的冷淡让慈禧更加强势地控制局势。然而,光绪帝却在宫中遇到了容貌美丽、性格活泼的珍妃。珍妃的出现点燃了光绪帝的激情,也使他在长期的政治压迫中看到了生活的一线希望。但这段美好的爱情却并未得到祝福,尤其是慈禧太后,她为了确保光绪帝不被珍妃影响,决定了珍妃的命运。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在逃亡时,将珍妃秘密处死,并将此事隐瞒了下去。光绪帝虽然知晓真相,却无能为力,因为他始终只是一个傀儡皇帝,手中并无实权。尽管他内心愤怒,但也只能在内心默默忍受。
同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朝的失败带来了巨大压力。光绪帝在民众的呼声中,开始思考改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向他上书,力劝他进行政治改革。光绪帝心中充满了变革的渴望,然而,改革方案与贵族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慈禧太后再次出面干预,最终导致变法失败。光绪帝被软禁,康梁二人逃亡,戊戌六君子被处决。改革失败后,光绪帝的身体逐渐虚弱。1908年,他在长期软禁中去世,享年38岁。仅一个月后,慈禧太后也因病去世,享年73岁。
然而,光绪帝的死因,却成为了历史的一大谜团。李莲英的姐姐透露,慈禧太后的死因并非病死,而是被光绪帝暗中毒死。多年来,慈禧太后在宫中的长时间控制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光绪帝深知自己的处境,他也在心中策划着反抗,最终报复了慈禧。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历史依旧为此产生了种种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光绪帝的反抗,永远改变了两位帝后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