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汉的历史长河中,南中地区与蜀汉的关系一直充满着复杂的纠葛。
一、南中臣服是表面功夫,孟获从未真心归顺
建兴三年(225 年),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广为流传。《汉晋春秋》提到孟获第七次被擒时跪地感慨:“您真是有天威啊,南人再也不反了。” 然而,这看似臣服的背后,实则暗藏玄机。南中之地,部落星罗棋布,孟获不过是众多酋长中的一员罢了。他之所以投降,仅仅是因为在诸葛亮精锐部队的强大攻势下无力抵抗,并非真心归附。
南中各部落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蜀汉强大时就暂且低头,一旦中原局势有变,便要重新独立。诸葛亮南征之际,保留孟获酋长之位,令其管理南中事务,此不过为“以夷制夷”之策略罢了。孟获心里明白,蜀汉对南中的控制靠的是军事威慑,一旦蜀军主力北伐,南中随时可能反叛。果不其然,公元234年诸葛亮于五丈原溘然长逝后,南中旋即出现小规模叛乱,然其未能形成大的声势。
二、蜀汉对南中剥削太狠,孟获早想反水
诸葛亮南征之后,对南中实行 “不留兵,不运粮” 的政策。表面上看是信任南人,实则是让南中自给自足并为蜀汉提供物资。据《华阳国志》记载,南中每年要向蜀汉进贡耕牛、战马、金银、丹漆等物资,这些物资大多用于北伐。更甚者,诸葛亮将南中精锐编为 “无当飞军”,让他们在前线充当先锋,《三国志》明确记载这支部队 “每战必为先锋,死战不退”。
孟获作为南中的代表,忍受这种剥削长达十几年。263 年魏军伐蜀时,蜀汉派阎宇率永安的军队西援,南中本有能力出兵相助,可孟获按兵不动。这是因为南中的百姓早已被蜀汉压榨得疲惫不堪,孟获若出兵,部落内部可能先乱起来,就如同公司总是让员工义务加班,公司要破产时,员工怎会去救呢?
263 年钟会、邓艾伐蜀时,曹魏派人联络南中各部落,承诺只要不救蜀汉,南中就能自治,还可免去进贡。这对孟获而言是极大的诱惑。跟着蜀汉,年年被剥削;投靠曹魏,既能独立又能保住地盘。《三国志・魏书》记载,邓艾偷渡阴平后,曹魏使者带着金银珠宝来到南中,孟获的儿子孟虬还亲自接待了使者。而且孟获算准了蜀汉必亡。
当时姜维在剑阁被钟会缠住,成都守备空虚,邓艾兵临城下时,蜀汉君臣或想投降,或想逃到南中。但孟获知道,刘禅若逃到南中只会加重剥削,不如趁机与曹魏合作。于是刘禅开城投降后,孟获立刻宣布南中 “臣服” 曹魏,保住了自己的酋长地位。
诸葛亮的错:没看透南中的真实想法
诸葛亮七擒孟获时,以为用仁德感化了南人,却未看透南中与蜀汉的根本矛盾。他在《后出师表》里说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南中的轻视。这种态度使得蜀汉始终未能真正收服南中人心。这就好比家长以为孩子听话,却不知孩子只是害怕挨打,一旦家长失势,孩子马上就会叛逆。孟获不救蜀汉,说到底就是在权衡利益。
南中与蜀汉的关系,从来不是君臣忠义,而是实力的博弈。
如果诸葛亮当初能多给南中一些好处,孟获是否会出兵救蜀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在历史的长河中细细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三国志・蜀书》,陈寿著,记录南中与蜀汉的关系
《华阳国志》,常璩著,详细记载南中物产与贡赋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分析南中民族政策得失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考证孟获家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