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五位举世闻名的“伟大书记”,他们分别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和任弼时。这四位无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流砥柱,家喻户晓,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可是,任弼时的名字似乎没有那么响亮,很多普通百姓对他的了解远不如前四位人物。因而,许多人不禁会问:为何任弼时也能跻身为“五大书记”之一?
实际上,任弼时之所以名气较小,主要原因是他去世得太早。他在1950年10月27日因病逝世,年仅46岁,未能亲历新中国的成立及其后的重要历史事件,这自然导致关于他的记载较少,公众认知度也不如其他四位领导人。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前,任弼时在党内外的影响力非常大,不仅在政治上处于重要地位,甚至在军队中也是备受尊重的领导人。
任弼时是一位典型的少年老成者,早在18岁时,他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仅21岁便接替张太雷代理共青团中央书记职务。23岁时,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年轻的政治局委员——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如此早熟的政治才干在当时的共产党领导人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1927年6月,为了应对国民党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中央在武昌举行了扩大会议。会议中,陈独秀主张妥协投降,而任弼时却毫不犹豫地提出强烈反对,认为只有坚持武装斗争,才有可能挽救革命。当时他激烈地表示:“再不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革命就没救了!”陈独秀对此表现出不悦,认为会议上还有许多人等待发言,而任弼时却插话。但任弼时毫不退让,坚决回应道:“我代表的是正义与真理,谁代表真理,谁就有发言的权利!”这种坚定的革命立场和敢于斗争的精神,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瞿秋白在会后握住他的手,深情地称赞道:“你有觉悟!有胆识!”
到了1931年,年仅27岁的任弼时已经是苏区中央局常委之一。那时的中央局由八名成员组成,书记原本是周恩来,但由于周恩来尚未抵达苏区,项英代理了书记职务,而任弼时则在中央局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项英,比毛泽东、朱德等人还要高。这一职位也足以说明他的领导地位之重要。
除了在党内的地位突出,任弼时在军队中的声望也非常高。1933年,为了抗击国民党四次“围剿”,中共中央决定让任弼时组建红六军团,并成立军政委员会,任弼时担任主席,萧克、王震、李达等名将都在他的麾下服役。1936年,红二方面军正式成立,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担任政委,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委,李达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领导团队。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发现张国焘有分裂党和红军的企图,便与贺龙、朱德等领导人一起坚决反对,并对张国焘进行了激烈斗争。张国焘在恶意中指责中央红军北上是“逃跑主义”,并通过宣传小册子加以诋毁。任弼时得知后,立即下令:“不允许任何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传播反对中央、反对毛主席的言论,所有相关材料一律不得发布。”
张国焘多次企图对任弼时进行打击,但由于任弼时在红军中的崇高地位,使得他无法动摇。红军三大方面军会师后,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国焘、彭德怀、任弼时、贺龙七人组成了最高军事决策层,任弼时的领导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认。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成八路军,任弼时担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并与总指挥朱德、副总指挥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一起并列为八路军的“四大巨头”。当时,邓小平也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成为任弼时的得力助手。
然而,尽管在抗战期间表现卓越,任弼时于1938年3月被中央派往苏联工作,并直到两年后才返回国内,担任中央秘书长等重要职务。此时,他被誉为我党的“大管家”,深受领导层的信任。
1943年3月,中央书记处正式成立,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此时的任弼时,已经是党内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并逐渐成为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任弼时毫无悬念地当选为书记处书记之一,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一同并列,成为“五大书记”之一。
然而,命运对任弼时十分不公,他因长期操劳过度,健康严重透支,于1950年10月27日因病去世,年仅46岁。正值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他的早逝令人深感惋惜。叶剑英对他评价极高,称他是“我们党的骆驼”,因为他始终背负着繁重的工作负担,在没有任何享受和休息的情况下,忍辱负重,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叶剑英进一步指出:“他是杰出的共产主义者,是我们党最好的党员,是我们的模范。”
任弼时的早逝,使得中国革命的历史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支柱,然而他对党的贡献和为革命事业所做的牺牲,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