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宣布投降,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军在占领了中国大部分领土后,肆意烧杀抢掠,制造了无数人道灾难。然而,尽管他们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动了侵略战争,也并非每个地区都屈服于他们的侵略。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以及后来的西康省,这些地区虽也曾成为日军的进攻目标,但最终都未能完全落入他们的手中。那为什么这些省份未能被日军占领?原因其实复杂且多样,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一、西北环境恶劣,令日军无法适应
西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是日军无法攻占的一个重要原因。青海和西藏等地的高海拔特点使得这里的空气稀薄,氧气浓度只有内地的60%左右,尤其是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空气稀薄的环境让人喘不过气来,极为不利于作战。此外,甘肃和新疆也属于大漠地区,干燥的气候、沙尘弥漫的环境让日本军队极为不适应,因为日本是一个海岛国家,气候湿润,完全不同于西北的严酷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些地区冬季寒冷,青海和西藏的冬天更是漫长且极为严寒,寒冷的天气对日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日军在这些地区难以有效地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作战也因此受到了很大制约。
另外,这些地区当时大多经济不发达,虽然存在矿产资源,但由于资源开发周期长,且日军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投入其中,经济上的吸引力并不足以支撑长期占领的战略需求。
二、西北地区复杂的地形使得进攻变得困难
西北地区的复杂地形也是日军难以征服的另一个原因。四川和西康属于典型的山地地形,四川既有连绵不断的山脉,又有广袤的盆地,这样的地形对防御非常有利。特别是在四川与陕西接壤的陕南地区,地形与四川类似,山脉纵横,森林密布,这些地方容易隐藏游击队,也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行动。在这样的地方作战,日军如果对地形不熟悉,很容易陷入困境,产生大量的非战斗减员。
另外,虽然陕西的关中平原地势平坦,非常适合进行进攻,但问题在于,取得平原的控制后,如何防守便成为了难题。面对如此广阔的平原,日军并未有充分的兵力来维持对这些地区的长时间控制,防守压力巨大,也让他们在战略上缺乏足够的优势。
三、当地兵力强大,抗日力量雄厚
在西北地区,尤其是陕西和四川,抗日力量非常雄厚。重庆作为陪都,国民政府为了保护这片重要的战略区域,投入了大量兵力驻守四川,而陕西作为四川的门户,交通网络十分发达,对守卫四川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陕西的兵力也不容小觑。同时,八路军的总部就位于陕西,日军即使不怕国民党军,也极其忌惮八路军的游击战。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日军若贸然进攻陕西,可能会让他们陷入持久战,最终得不偿失。
四、日军兵力疲弱,已无力东扩
随着抗战的持续,日军的兵力和后勤逐渐捉襟见肘。最初,日军在东北和华北的扩张势头迅猛,但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让日军屡次失败。加上战线过长,兵员和物资的供应问题越来越严重,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在多个战场上都陷入困境。更令人堪忧的是,日军士兵的身体状况也在急剧下降。根据统计,日军士兵在1938年的平均身高为1.66米,体重为112斤,但到1943年,这一数据骤降为1.46米,体重94斤,士兵的体能和士气严重下降,无法再支撑他们继续扩大战线,进军西北也因此变得更加不可能。
五、西北人民顽强,日军不敢轻举妄动
西北地区的人民,长期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尤其是在全民抗战的背景下,西北人民深知日寇的暴行,他们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深深的仇恨,渴望早日能加入抗战行列,与日军决一死战。日军虽然装备精良,但面对这些顽强的抗日力量,却不敢轻易深入西北战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西北地区成为了日军无法征服的“禁区”。
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和兵力配置,以及西北人民的英勇抗战,日军始终未能征服这些地区,也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地在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曾多次面临侵略威胁,但始终未被日军完全占领,最终也为新中国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抗日战争》《军事历史》《文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