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哪有什么功劳?那是全体反‘扫荡’英烈们的功劳啊!”
1951年11月初,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到访宋学义家时,看到的情景让他们震惊不已——曾经在抗日战争中为国家英勇战斗的英雄,如今竟生活在如此困苦的境地。他们无法相信,那位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英雄,竟然在家中过得如此贫寒。宋学义的家里破旧不堪,屋顶因为漏雨留下了明显的痕迹,冬天的寒气透过窗户吹进来,屋内寒冷刺骨。宋学义和妻子仍穿着薄薄的棉袄和破旧的单裤,甚至连他脚上的棉鞋也被磨破了,鞋面上有一个显眼的洞。
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只是腼腆地笑笑,低声说道:“这没什么,都是全体英烈们的功劳。”话语平淡,却饱含着他对英雄集体的敬意和谦逊。
宋学义与葛振林,和其他三名战友,在弹尽粮绝、形势危急的时刻,选择摧毁自己的武器,跳下了万丈悬崖,决心宁死不屈。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宋学义与葛振林这两位壮士,竟然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那么,他们是如何逃脱死神的束缚,最终活了下来呢?
1941年9月的一个下午,宋学义在边区医院昏迷了好几天后,终于慢慢睁开了眼睛。当他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病床上,四周是洁白的纱布和忙碌的医护人员,他有些迷茫,四处环视,觉得这一切都与他记忆中的最后一幕完全不同。就在他感到困惑时,一位护士的声音温柔地传入他的耳中:“宋学义,你醒了,感觉怎么样?”
他本能地想要坐起来,然而腰部传来的剧痛让他几乎再次昏厥过去。护士迅速制止他说:“别动,你的伤很重,腰部受了严重的伤,不能乱动。”护士一边为他换药,一边告诉他:“你已经昏迷了五天,送来的时候你们俩的伤势都很重,失去了意识……”
宋学义试图拼凑起那段逐渐模糊的记忆,努力回想着发生的一切,突然,脑海中的画面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回忆回到了那一天——“兄弟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当俘虏!”站在悬崖边的马宝玉,满身血污,声音低沉却坚定。副班长葛振林紧随其后,呼喊道:“对!绝不当俘虏!死也不能让敌人得逞!”在这时,宋学义和其他战友纷纷摧毁了自己手中的武器,扔下了悬崖。敌人越来越近,形势愈加危急,马宝玉急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笔和本子,匆匆写下几行字,交给宋学义等人。他含着泪水说:“同志们,我和振林已经为你们写好了入党介绍信,你们的入党申请通过了!”随后,他将笔记本收好,毅然走到悬崖边,喊出了那句激荡人心的口号:“打倒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万岁!”紧接着,马宝玉跳入了深渊,宋学义等人也毫不犹豫地跟随其后,纵身跳下悬崖。
从此,生死一线间,宋学义和葛振林的命运开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奇迹之旅。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宋学义终于从痛苦中苏醒,发现自己悬挂在悬崖下的一棵大树上。挣扎着,他试图脱离困境,但剧痛让他无力行动。就在这时,他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振林!葛振林!你还活着!”那一刻,宋学义激动万分,声音颤抖,终于看到,葛振林也还活着。在葛振林的帮助下,两人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一起攀上了悬崖顶端。
当天夜晚,两个重伤的战士在八路军侦查员的帮助下,艰难前行,走了五里山路。最终,他们被带到了团部,之后送往边区医院进行治疗。经过几个月的休养,两人伤势渐渐恢复。军分区为他们举办了表彰大会,司令员对两人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授予他们“英勇顽强”抗日壮士勋章。
此后,宋学义和葛振林都被组织安排去“抗大”深造。然而,因伤势未愈,宋学义在1943年被特批离校,随后被派往河北担任某县大队的大队长。在三年的工作后,宋学义决定返回家乡,专心务农。他虽然曾是抗日英雄,却从未对乡亲们提起过自己的战功。直到1951年,县政府工作人员才发现他曾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那时,宋学义的事迹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971年,宋学义因病去世,年仅53岁。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20年中,他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获得了大家的深切怀念。
而葛振林的故事则继续展开。抗战胜利后,葛振林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一名连长,参与了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建立。此后,他在湖南工作,并多次参与朝鲜战争。由于长期的战斗,他身体多次受伤,最终成为二等甲级残疾。尽管如此,葛振林始终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直到1966年,才因健康问题被批准休养,并享受正师级待遇。
葛振林的晚年生活虽然平凡,但他仍然在讲述革命故事,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了多个学校和单位的讲师。每年,他都会为数以万计的学生做报告,分享自己的革命经历和对祖国的深情。
尽管葛振林身材瘦弱,皮肤黝黑,但他总是戴着一顶军帽。记者采访时才了解到,这顶军帽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他曾在跳崖时摔伤了头部,留下了一个凹陷的“窝”。每当寒冷的天气袭来,这个伤口便会隐隐作痛,因此他习惯性地戴上军帽,防止寒气刺激。
在一次采访结束后,葛振林热情地邀请记者们共进晚餐。虽然已经享受着正师级待遇,他的晚餐依然简单朴素:一盘西红柿炒蛋、一盘葱花豆腐、一盘青菜、几碗米饭和几个馒头。面对记者们的目光,他淡然自语:“粗茶淡饭,够了。”他的平凡与质朴,正如他的一生,默默奉献,始终如一。
在他的一生中,葛振林留下了太多的传奇和感动,正如他与宋学义之间深厚的友情,始终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