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您看,或许我们该投降匈奴了?”掾吏(参谋长)低声建议。
“你不明白吗?我的家人还在刘彻那个昏庸的皇帝手里,我要是投降了,他们怎么办?”李广利沉默片刻,心头的矛盾在心中激烈碰撞后,他冷冷回应。
公元前90年,匈奴征和三年六月,大汉将军李广利率领七万精兵与匈奴作战,正当他全力指挥时,长安传来一条令他震惊的消息——他的妻子和儿女被汉武帝囚禁。刹那间,李广利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投降匈奴会失去尊严,不投降则意味着他无法保护家人。
匈奴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与汉人截然不同。匈奴人骑战马的技艺出神入化,战马素质高、爆发力强、耐力持久。与汉人固定的农耕生活方式相比,匈奴人仿佛天生就是在马背上打拼,习惯了快速迁徙和四海为家的生活。这种机动性极强的战术,使得匈奴兵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令大汉的皇帝深感头疼。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汉朝曾数次出兵讨伐匈奴,却屡屡被匈奴兵困扰,甚至在一次重大围困中,刘邦依靠贿赂匈奴女人才勉强逃脱。此后,汉朝在与匈奴的争斗中,始终处于防守态势。
到了汉武帝时代,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不仅开始主动出击,还在对匈奴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显著胜利。然而,汉武帝并不擅长亲自带兵作战,他所依赖的是身边的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这些将领大多与他有着亲密的关系。例如,卫青是汉武帝的姐夫,霍去病则是卫青的外甥。凭借这些亲情关系,汉武帝的将领能够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取得胜利,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李广利与汉武帝同样有着亲戚关系,他的妹妹深得汉武帝宠爱,被封为夫人。依靠这个关系,李广利对汉武帝忠心耿耿,绝对是心甘情愿的支持者。当时汉武帝已年逾六十六岁,而在当时,人生的平均寿命不过三十多岁,活到这个年纪无疑是奇迹。因此,关于皇位继承的问题,宫廷内外争斗激烈,朝廷的气氛笼罩着权力的风云。
汉武帝原本已经有了太子,那就是皇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然而,由于刘据遭到陷害,被废除太子之位,之后汉武帝一直没有确认新的接班人。此时,李广利心生一计,打算支持自己外甥、妹妹李夫人所生的昌邑王刘髆继位。李广利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除了他妹妹在宫中的地位强大外,他的女婿刘屈氂也在当时的朝廷中占有一席之地,且刘屈氂还是皇族出身——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刘胜是汉武帝的叔叔。
出征前,李广利反复交代刘屈氂:“大人,我外甥刘髆的事就交给你了,请一定要记住。”
刘屈氂拍胸脯应诺:“放心吧,皇上对我言听计从,这事没有问题,您就等着好消息吧。”
然而,尽管李广利身居高位,权势滔天,他并非是为权力而贪心。实际上,他最大的顾虑,是在与匈奴的长期斗争中,一旦大汉军队战败,自己将面临被斩首的危险。李广利深知,如果外甥刘髆能够继位,自己的妹妹将成为太后,而自己则有可能成为权力的核心之一——国舅爷。即使未必能享受荣华富贵,但至少自己的性命将得到保障。
李广利并不忘记,汉武帝身边有一位比他妹妹更受宠的女人——钩弋夫人。钩弋夫人生来便是异常聪慧,且心机深沉。她通过某些手段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并因此赢得了宠爱,甚至在太子之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卫子夫和刘据之所以失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钩弋夫人背后的权力操控,尤其是通过太监江充和苏文等人的密谋陷害。钩弋夫人所得到的宠爱,使得李广利的亲戚们在太子争夺中无法与她抗衡。
即便如此,李广利还是在支持外甥继位的道路上,抱着一线希望。然而,钩弋夫人的势力之强大,最终还是压倒了李广利。他最终并未等来自己想要的“好消息”,而是收到了来自汉武帝的噩耗——他被剥夺了对家人的保护。
汉武帝接到消息后愤怒异常,不仅斩杀了刘屈氂,还将李广利的妻儿抓捕,待在长安进行审讯。此时,李广利的心情跌入谷底。面对这个局面,他已经意识到,回去后不死也会身陷囹圄。然而,宫廷的恐惧与权力的较量,并未给李广利留下更多选择的余地。
于是,李广利开始在思考中深深挣扎,最终决定赌一把。参谋长胡亚夫建议他投降匈奴,而李广利不禁思索,这样的选择或许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一线生机。
在经过一番长时间的思考后,李广利决定不向匈奴投降,而是准备主动进攻。或许,唯有打胜仗,才能将这些困境化解。如果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甚至可能借此一举翻盘。然而,这样的决定也充满风险——一旦失败,他的未来将彻底毁灭。
无论如何,李广利带着沉重的压力迈入了与匈奴的决战。他的心情已无法保持冷静,而这样情绪化的决定也为战斗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