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拳头打出来的好汉一抓一大把,偏偏李应这个“不响的瓷器”,排名却高过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些响当当的猛人。
这人既没显赫名声,也没惊人战绩,能混个“十一”位置,到底凭了啥?
梁山打仗靠什么?人是骨架,粮草才是血肉,没家底,撑不起大旗。
说李应,先别看他会不会打,得先看他有多少“米”。
独龙岗李家庄,跟祝家庄、扈家庄并称三大庄园,这地方不在京畿,却是东南一隅的地头蛇。
李家庄的马棚堆着好马,粮仓装满谷米,羊圈牛栏挤得人都转不开身。
当年宋江攻破祝家庄,缴获粮食五十万石,堆起来能抵一座小山,而李家庄的底子,与祝家庄旗鼓相当。
吴用早摸准这块肥肉,设计让萧让扮成知府,引李应上山,随后兵发李家庄,一把火全烧了。
箱笼、牛羊、马匹、驴骡,全数掠走,照单运上梁山。
看得出来,宋江这边缺粮缺物资,哪怕打祝家庄抢了个痛快,转身就来吞李应这份。
不少人说李应是被逼上山,其实更像是被“买进梁山股份”。
把一个庄园主强行套进团队,还得他负责后勤,这叫“带资入股”。
李应一来,宋江立马安排了职务,跟柴进搭伙,一起担任“掌管钱粮头领”。
这职位不低,宋江头一个,卢俊义、吴用、公孙胜排在前头,接下来就是李应、柴进。
五虎将秦明、关胜、林冲等人,全在后边候着号。
也就是说,哪怕李应不亲上前线,但他管理的钱粮,就是梁山的命根子。
那时候打仗,兵马一动,粮草先行。
梁山能接连打下大名府、攻辽、征方腊,后勤撑得住才是真硬气。
李应虽然沉默,每回大战,钱粮部队压阵,粮草不断,人马不乱。
宋江再怎么重视武将,也不敢怠慢这种“有本钱”的家伙。
换句话说,鲁智深、武松再猛,顶多一个猛将。
李应却是老板中的老板,股东身份放这儿,就足够他坐到高位上,宋江懂权谋,排座次不光看拳头,也得看谁有“投资”,谁能“管账”。
很多人一提李应,就说这人文弱、不打架。
可真翻起《水浒》那几战,李应虽没一夫当关、万人不敌的光环,但架真没少打,打的还不赖。
最早亮相,就是那场祝家庄三打之战。
宋江前两次吃了败仗,扈三娘、祝彪、祝龙配合密不透风,连林冲都陷在盘陀路。
第三回合,梁山请来史进、穆弘,也没全解困,关键时刻,李应家奴杜兴,把祝家庄布局泄露出去,宋江得知内情,才有了胜机。
而李应亲自出马,是跟祝彪对阵,祝彪可不是街头混混,师出栾廷玉门下,跟林冲大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
李应与他一战,交手十七回合就压住祝彪。
虽最后中了暗箭,但打得赢,摆得平,这水平绝对不在下游,别忘了,暗箭伤人,这不是技不如人,是对手使了阴招。
之后梁山招安,打辽、平田虎、征王庆,李应都没缺席。
征辽那回,关胜挂帅,李应跟着破土星阵,面对异族悍将也没含糊。
到征田虎,李应刺死大同守将睦辉,刀子干脆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真正亮点,是征方腊时的睦州一战。
那仗打得凶,前线吃紧,李应没当指挥官,亲自上阵,一飞刀干掉守将伍应星。
这可不是随手扔的,能一击毙命的飞刀,得眼准、手稳、时机卡死。
能做到这点,战场经验不会少。
有人说李应战后大多留守后方,那是事实,不是“出工不出力”的理由。
大仗开始时,梁山缺的是粮草跟调度,李应掌钱粮,守大后方,职责所系,不冲锋陷阵。
他手里的粮草,能让前线活下来,打下去,而且,几场关键战役,他也都硬碰硬冲了出去。
要说鲁智深、武松猛,那是真的,可这猛,一般用在单挑、拼命。
李应打仗不猛,招准、手狠,有效,说得直接点,这是“打得准”的人,不是“打得猛”的人,猛不等于能赢,猛不代表贡献更大。
李应外号“扑天雕”,光听名字就带着点江湖气。
不过这人行事不高调,真正让人佩服的,不是嘴上说,而是身后的那座李家庄。
独龙岗三大庄——祝家、扈家、李家,谁都不是软柿子。
祝家庄有练武的祝龙祝彪,扈家庄出扈三娘那样的女将,李家庄表面看安静,实则是整个独龙岗最有资源的庄园。
粮草、牛马、军械全都有,关键是人脉通、地头熟,各地来的过路人都得看李应脸色。
杨雄、石秀初见李应时,第一句话就是“江湖上了得的好男子”。
江湖人都讲声望,不轻易吹捧别人。
能让人一见就服气,靠的从来不是嘴皮子,而是地位撑得住、做事讲分寸。
再说实事,宋江三打祝家庄那阵,头两回被盘陀路逼得脑袋大。
杜兴出手,把布局悄悄送到梁山,才让宋江找到了突破口。
这杜兴可不是平白就卖命,是李应手下的家奴。
也就是说,李应在祝家庄战役前就已经下注,赌梁山赢,这一出,看似边缘,实则起了定盘星的作用。
李应在地方上本就有分量。
投梁山之后,宋江安排他跟柴进一起,掌管钱粮。
柴进是“皇族贵胄”,大名鼎鼎的“柴大官人”,名声比李应响。
两人并肩搭伙,分工明确,李应偏实干,负责物资调度、军需供给,基本上是梁山后勤的核心人物之一。
征辽那回,走得远、打得狠,一路北上,寒天雪地,人吃马喂全靠粮草。
李应把后方运输安排得紧凑,物资不断,几次大雪封山都没断供。
这种管理能力,不靠吆喝,是一步步算出来的。
别看梁山好汉都讲义气,真饿几顿,义气就散了,李应能让整个山寨活得有底气,就是他的本事。
战功之外,看职位,梁山排座次,不是瞎排。
李应在“掌钱粮头领”任上,一直没有人能撼动,哪怕是林冲、关胜、秦明这样的猛将,职务上也排在他后头。
钱粮这块,谁管谁有权;物资掌在谁手里,谁说了算,李应虽不耀眼,却是实打实的“梁山管家”。
若把梁山比作一个军团,那宋江是总司令,吴用是参谋长,卢俊义是头号主力,而李应,妥妥的后勤部长,负责整个军团的血液循环系统。
这个岗位,一旦换人出错,打仗都得断顿。
柴进虽是皇族出身,但更像名誉董事,李应不同,天天上账目,盯调度,安排粮草配发。
有钱会花,关键还花得稳,这份沉稳,是梁山难得的“安静力量”。
说到李应进梁山,过程并不光彩,这人本就不愿跟官军作对,也看不惯梁山那帮亡命之徒,凑热闹打天下,可不想惹事,不代表能躲过去。
梁山打完祝家庄,就盯上李家庄。
宋江心里门儿清,知道独龙岗不能留尾巴,更不能让李家庄这个资源窝窝落在外头。
于是,设计让萧让扮成知府,上门请李应赴任“提辖”。
李应去了,回头家被烧了,牲畜被抢了,家眷也被押到梁山。
这哪里是请上山?根本是劫人夺产。
李应明知道这是套,却也没得选。
庄子被毁、家眷被扣,一下子啥都没了,只剩梁山这个新窝。
宋江把这叫“请上山”,其实是“封死退路”,换成别人,早翻脸走人,但李应没闹,他选了个法子——低头进山,换位求生。
进了梁山,宋江立刻给他安排高排名。
理由表面是“人才难得”,但骨子里,是在补偿,人家李应是被逼着来,得给位置、给职权、给话语权,要不心里不服,转头带人叛逃,梁山麻烦大了。
这“补偿式提拔”,从职务和排名两个方面下手。
座次排第十一,排在鲁智深、武松前头,哪怕这俩人拳头再大,也得靠边站。
任务上也不安排冲锋陷阵,主要盯粮草供给。
这就是宋江的手腕——让人安心,又不把他推向前台,让李应做个体面人,也做个稳人心的底盘。
征方腊那回,李应多数时间留守后方,也有过几次亮眼表现,但整体参与度不高。
史书写到他“出工不出力”,这话听着刺耳,实则也反映了李应心里,始终是“被招安”的那一拨人。
等梁山招安、分封结束,李应做了一阵子官,没多久就辞职回乡。
别的头领争功劳、抢爵位,他一声不响退了。
重回旧地,庄子没了,江湖还有声。
有人笑他软,有眼力的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看得开、放得下”。
讲到头,李应在梁山的地位,靠的不是拳头,是钱袋;靠的也不是话多,是沉稳。
梁山这些人,或猛或诈,真正管得住山寨命脉的,就这几个少数人。
李应没留下豪言壮语,却留下了一条清楚明白的路:不抢出头,也能压过好汉;有账算清,自有人服气。
参考资料
1. 《水浒传》原文,施耐庵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汪宏斌.《水浒传中的财权结构与人物职能分析》.《文史知识》, 2020年第4期,第7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