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相较于明朝的各项退步在明清六百年的历史研究中,常常展现出一种对立的二元观。在这些叙述中,不乏20世纪以来的经典描述,比方说“东方专制帝国”、“闭关锁国”、“停滞的帝国”,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在明清时期开始萌芽”、“疆域空前庞大的帝国”、“异常稳固的多民族国家”、“白银帝国”。那么,在这六百年间,中国历史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清与以汉人为主的明朝,整体上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明朝的衰退可以追溯到朱祁镇时期。这位皇帝在土木堡之战中遭遇五十万之众的惨败,致使大明王朝从此丧失了原有的进取精神,逐渐转向保守。伴随天灾的频发与土地兼并的加剧,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尽管在此期间,明孝宗、穆宗以及万历首辅张居正等人试图通过改革缓解矛盾,但随着万历帝、天启帝和泰昌帝等昏庸君主的统治,社会矛盾再次激化,时局愈发紧张。
清王朝的建立者努尔哈赤,原是明朝辽东总督李成梁的养子。在天命三年,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去世三年后,正式发布了七大恨,向明朝发起攻击。他去世后,由皇太极继位,新帝慎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意识到满清力量不足以直接对明朝形成威胁,外部还需要面对蒙古和朝鲜的压力。根据汉人范文程的建议,皇太极决定与明朝采取和缓的策略,集中精力处理蒙古和朝鲜的问题,最终在山海关外形成了对明朝的绝对上风。
在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皇帝继位,得到多尔衮的辅佐。多尔衮巧妙地利用李自成与吴三桂之间的矛盾,成功诱降了辽东的铁骑,并顺利地穿过山海关进入华北平原。在打败大顺和南明的势力后,清朝迅速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
从制度层面来看,满族在入关之前仅为一隅之地的少数民族,但顺治入主北京后,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满清原有的统治体系已无法适应辽阔的明王朝旧地,为了实现尽快的社会稳定,满清在入关初期依然大量保留了明朝的统治机构,比如锦衣卫(后来改称銮仪卫)、六部及大学士、太学等。同时,科举制度等人才选拔体系也得以保留,这些措施为满清的全国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满清统治者面对的统治人口多达数千万,而自身仅为几十万人,这种人数上的悬殊使得清朝统治者天然地对自己的政权缺乏自信。因此,清朝在文化和服饰等方面实施了高压政策,并全面维护满族贵族的特权,思想文化领域内亦采取空前严格的压制措施。这些特征成为了清朝法律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领土面积而言,历史上只有元朝的疆域能够与满清相提并论,但元朝的领土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在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的控制上,更多是象征性的一种存在;相比之下,虽然满清的领土规模看似不那么惊人,但在其疆域内,北起大兴安岭,西至青藏高原,满清的统治者能够直接征兵、征税,并参与政务管理。
这种情况的形成,或许得益于满清皇帝多重身份的特性。他不仅是满汉的皇帝,同时也是西藏的名誉班禅和蒙古的大可汗。在年复一年中,乾隆帝都会在避暑山庄会见各民族代表,这一做法不仅是为了展示对少数民族的包容,也出于希望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