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元旦的清晨,一辆汽车缓缓驶向紫禁城,车轮碾过历史的厚重,渐渐停在金銮殿前。车门打开,一个穿着礼服的官员从车上走下,他的目光坚定,步伐稳重。步入金銮殿后,他不卑不亢地对年幼的溥仪说:“我代表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特来向您拜年。”
恰巧,冯国璋的秘书胡嗣瑗也在场,他当即目光锐利,愤怒地呵斥道:“你这副模样,竟敢站着向皇上拜年,成何体统?”
那位官员并没有被吓倒,冷静回应道:“如今是民国,难道你还以为是大清王朝?”说话间,他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显得尤为坚定,“若不是看你是我贵州的老乡,我非让你出丑不可。”他的话犹如一阵雷霆,让胡嗣瑗无言以对,尴尬地退到溥仪身后。
时光飞逝,1961年,朱启钤迎来了90岁生日,全国政协为他举行了盛大的祝寿活动,气氛热烈,场面盛大。周恩来总理在众人面前举杯,微笑着说道:“祝您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位历史长河中的见证者,正是朱启钤。当年,他作为袁世凯的礼官,去给溥仪拜年,而如今,他已经是新中国的政协委员。
如果把民国看作一个朝代,它的寿命确实不长,最多也不过37年,堪比隋朝的历史长度。与秦朝和新朝相比,它的存在略长一些。然而,民国的政坛波涛汹涌,朝代更替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北洋政府,其总理人数竟多达22位。每一年,几乎就会换一位总理,简直像走马灯一般,瞬息万变。蒋介石接管政权后,政府首脑人数更是猛增,达到了13位。
其中,朱启钤这一名字堪称历史的活化石,他不仅见证了清朝的末期、中华民国的更替,还亲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朱启钤的人生,宛如一部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朱启钤的身世独特,出生于1872年,祖籍贵州。他生长在河南信阳的一个官宦之家,属于所谓的“官二代”。在今天看来,他的出生条件相当优越。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便有了浓厚的文学气质,堪称学术之家。
朱启钤的父亲虽然默默无闻,但他的姨父却是名震一时的大人物——瞿鸿机。瞿鸿机曾担任过大清军机大臣,是清朝末年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之一。这个名字,虽然现在鲜有人知,但在历史上,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他曾多次出现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是中国近现代史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
瞿鸿机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政治,他在历史上的多个重要时刻,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比如,他曾参与过慈禧太后的政务安排,在朝堂之上与袁世凯等人争斗,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然而,瞿鸿机也有过与权力斗争的痛苦经历。他与袁世凯的争执,也直接影响了朱启钤的命运。
作为瞿鸿机的外甥,朱启钤无疑受到了巨大的庇佑。在家庭关系的助力下,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也是顺风顺水。朱启钤参加科举时,恰好姨父担任四川学政,因此在考试时,他几乎没有任何悬念地金榜题名。进入仕途后,他也凭借着这一强大的背景,得到了快速升迁。
早年的仕途并不容易,但凭借家庭的关系网,朱启钤迅速获得了重用,甚至在30多岁时就担任了“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工程提调及监督”,即今天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虽然这个职位看起来不显赫,但在当时,它已经是极为重要的职位之一。
然而,清朝灭亡后的政治风云,朱启钤却选择了站错队。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而朱启钤也成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他不仅为袁世凯的登基准备了演说词,还亲自设计了袁的龙袍。这个举动不仅让瞿鸿机大为震怒,还使得朱启钤在政治上迅速陷入困境。
当袁世凯帝制梦想破灭后,朱启钤成为了其中的“祸首”之一,遭到了社会的广泛谴责。紧接着,随着新的政权建立,朱启钤面临着被通缉的危险。为了躲避追捕,他化装成普通百姓,带着家人悄悄逃往天津法租界。
尽管如此,朱启钤在民众心中的评价依然是正面的。在担任交通总长期间,他做了很多事,推动了北京城市交通的现代化改造。正阳门的改建、长安街的拓宽、环城铁路的建设,都是他亲自主持的重要项目,这些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北京的交通状况,赢得了市民的赞赏。
不久之后,冯国璋成为总统,并宣布赦免朱启钤。对于这一决定,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但冯国璋坚决表示,朱启钤在北京城建设中的贡献不可磨灭。因此,大家纷纷支持了这一赦免决定。朱启钤也因此重获自由,再次走出了风头。
面对重返政坛的邀请,朱启钤却已经厌倦了权力的纷争。他决定投身实业,创办了几家轮船和煤矿公司,并以此积累了财富。在这一过程中,他还创建了“营造学社”,致力于培养建筑人才。许多中国建筑界的大师,都是通过这个学社走向了人生巅峰,包括梁思成和林徽因。
尽管有过为民国政权效力的经历,朱启钤并未受到新中国的排斥。相反,新的政府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委员,甚至在90岁寿宴时,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祝寿。
1964年2月,朱启钤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他的一生,跨越了晚清、北洋、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朝代”,亲历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朱启钤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的故事,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