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在山东的征战生涯延续了长达13年,从1940年起在山东的战斗开始,直到1953年他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他将山东视作自己的第二故乡。这样的长期奋斗和耕耘,使得他与这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然而,1955年,随着全国军区重新划分,许世友为何没有成为济南军区司令,而是被任命为南京军区的司令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华东军区和山东军区的历史背景入手。
华东军区的前身是山东军区与华中军区的合并,成立于1947年1月,指挥机关设在山东临沂,统一指挥整个华东地区的军事力量。那时,许世友担任华东军区下属胶东军区司令,同时兼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的指挥官,带领部队在胶东地区作战。
孟良崮战役之后,许世友被任命为山东兵团(即华野东线兵团)司令,一直深耕山东地区,带领部队屡战屡胜,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军事领袖。1949年2月,华东军区总部随第三野战军南下,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由张云逸担任司令,许世友则担任副司令,随后升任司令,继续在山东展开作战。
在山东军区组建初期,中央军委为了便于作战指挥,决定将华东军区与第三野战军的指挥机关合并,重新组建华东军区。许世友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副司令,与粟裕共同分担指挥工作。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许世友一直在积极申请参战,但因考虑到他在山东防线的重要性,中央军委未能批准他赴朝。直到1953年,许世友才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赴朝参战,参与了夏季反攻等重要战役。
1954年,许世友从朝鲜归国,重新担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并调任到华东军区的机关驻地——南京。告别了自己奋战了十几年的山东大地,他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此时,华东军区的司令陈毅,尽管担任了司令职务,但因上海市长的工作压力,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地方事务中,无法全面主持军区工作。粟裕虽然担任了第一副司令,但在1954年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工作重点转向了总参谋部。因此,华东军区的实际领导工作,落到了许世友的肩上。
在这段时间里,许世友不负众望,指挥了包括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等一系列重要军事行动,为华东的战略稳定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随着时局的变化,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国的军事力量进行整编,从而对原有的军区进行重新划分。自1955年4月起,原有的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和西南军区被拆分为12个新的军区,这些新设的军区分别是沈阳军区、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南京军区、广州军区、武汉军区、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兰州军区、新疆军区、内蒙古军区和西藏军区。1956年,考虑到东南方向的特殊重要性,又增设了福州军区,最终形成了13个大军区。
在这一重新划分的过程中,华东军区被一分为二,原华东军区的总部改设为南京军区,主管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上海等地区的军事事务;而山东军区则成为了济南军区,主要负责山东、河南等地区的军事事务。由于许世友长期负责华东军区的工作,随着华东军区的主力部分并入南京军区,许世友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南京军区司令。而原有的济南军区,仅为华东军区的下属单位,因此,许世友并没有返回济南。
那么,济南军区的第一任司令是谁呢?这个职位最终落到了另一位著名将领——杨得志上将手中。杨得志虽然与山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也未曾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期间在山东作战,但为何他会被调任到济南担任军区司令呢?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杨得志积极投身战斗,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司令。直到1954年,杨得志回国后,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4月,军区重新划分时,杨得志仍在军事学院学习,尚未担任正式职务。此时,中央军委决定任命他为济南军区的司令,直到他完成军事学院的学习后,才正式赴济南履职。
这样,许世友虽然在山东奋斗多年,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华东军区的重组,他最终成为了南京军区的司令,而济南军区则由杨得志接任,继续保持山东地区的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