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7年8月,秋季攻势发动之前,东北民主联军对一些纵队的领导进行了调整。第三纵队的司令员更换为韩先楚,第四纵队的司令员则再次由吴克华担任。
当韩先楚正式上任第三纵队时,与政委罗舜初之间早已是熟悉的老友,因此,两人没有进行繁琐的寒暄,而是迅速切入工作讨论。由于秋季攻势的展开发动,各个纵队都有各自的作战任务,其中,第三纵队的使命是歼灭敌军的一整个师。在韩先楚到任之前,已有以参谋长身份出任政委的罗舜初拟定了作战计划,并迫不及待地拿出来与韩先楚分享,但结果却遭到了否定。
罗舜初的计划是优先攻击西丰的敌军,进行一系列的攻坚战,以逐步扩大胜利成果。然而,韩先楚认为这一策略虽无大问题,但显得过于常规,未能充分考虑到战斗力的影响。他指出,实施攻坚战不仅会导致更高的伤亡和物资消耗,而且最终歼敌的效果也并不理想。毕竟,敌人仅有一个团的兵力,而我们却需动用两到三个师来打,这样的做法可能还会引来更多敌军增援。
因此,他将目光转向敌军师部位于百里之外的威远堡,设想出一种敌人意料不到的作战模式:选择在敌人领地深处展开攻击,而不是选择更近的目标。这一策略虽极具风险,因为周围全是敌军,一旦被发现,我们的纵队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正如韩先楚所说,这样胶着的战斗后果非常严重,四面皆敌的环境也让他的战斗计划充满了不确定性。
韩先楚的大胆冒险与政委的稳扎稳打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纵队会议上,许多人认为政委的方案较为稳妥,能够避免纵队陷入困境,但也有少数如第九师师长徐国夫和第七纵队师长邓岳则倾向支持韩先楚的激进打法。
徐国夫在会议中谈到:“罗政委的意见确实有其道理,但在我看来,稍显保守。为了达到上级提出的‘大量歼灭敌军’的目标,冒一些风险是值得的。”邓岳则表示:“我经过认真思考,认为韩司令的意见是更好的选择,我表示赞同。”
尽管有支持韩司令的声音,然而纵队的大部分干部最终还是倾向于政委的方案。由于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最后决定将此事上报上级来做出最终决策,结果支持韩先楚的意见得到了采纳。
那个时候,第七师驻扎在四平街, 第八师在距离威远堡约70公里的杨木林子,而第九师则距离威远堡有110公里。上级决定让第七师和第九师合围威远堡,而第八师负责攻打西丰的敌军。于是,各部队展开了长途跋涉,进行隐蔽行军,最终按时赶到指定地点。
此时的威远堡仅有一百多户村民,驻守的敌军只有两个营的兵力。第七师率先发起进攻,紧接着第九师也展开了炮击。敌军116师的师长在轰击中一时迷失方向,连忙拨打电话请求增援,要求下辖的两个团迅速向威远堡靠拢。然而,当敌军增援部队从开原方向赶来时,正好遭遇到等待已久的我军一个团,瞬间冲锋便歼灭了超过100名敌军,其他敌军则迅速被击溃,最后被第八师围了个水泄不通。威远堡的战斗迅速结束,我军取得了辉煌胜利。
这场胜利使得罗舜初不得不承认,韩司令的非凡思路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值得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