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军事制度的变革与更新,始终随着历史的发展动态调整。理解了军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便能深入了解中国三千年的历史长河。
夏、商、周时期,国家制度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并无完善成熟的军事体系。当时,国君和贵族不仅处理政务,同时也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参战的士兵大多为临时征召,战事一旦结束,军队便解散散去,缺乏常备兵制。
在那时,军队的最高组织单位称为“师”,商朝设有“殷八师”,周朝则划分为“周六师”。周朝军制进一步细化,在“师”之下设置了“旅”、“卒”、“两”、“五”等多个层级:一师约两千五百人,由中大夫率领;五百人为一旅,由下大夫指挥;一百人为一卒,由上士领导;二十五人为一两,指挥官为中士;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职。
当时商周实行的是传统贵族政治,军权牢牢掌握在贵族手中,他们既是朝中的政客,也是军中的将军,军政一体,互相融合。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促使军事制度不断进步升级。诸侯国开始配备一定规模的常备军,以便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晋文公首创了“三军制”,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并分别任命将领,中军统帅被称为元帅。
这一时期,专业化的军事制度和职业军人群体逐渐成型。
战国时代,楚国的司马和秦国的国尉成为最高军事长官,军事体系日益完善。军政分工明晰,军队指挥权由专业军事人才承担,而调兵遣将权归国君所有,确保军队永远由君主掌控,防止内乱,同时发挥将领的军事才华。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名将均诞生于此。秦国的军事大权始终紧握在秦王手中。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制定了“二十等军功爵”制度,大大激发了军人潜能与积极性,最终向关东六国发起了强势进攻。
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谁拥有更为成熟的军事制度,谁就更有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而秦国显然凭借制度优势获得胜利。
秦朝统一后,确立了太尉统帅全国军政的体制。秦军分为朝廷禁军与地方军两部分。禁军则包括皇帝的贴身警卫和负责京城防务的卫戍部队。
楚汉争霸时,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将秦朝高效军事制度复制到汉军。汉军所谓“承秦制”,首先从军事层面展开改革,随后汉军凭借制度优势,迅速击败各路豪强。
汉朝的军队同样分为朝廷禁军和地方军。禁军分南军与北军两部分:南军由郎中令军和卫尉军组成,负责皇帝出行和宫门守卫;北军由中尉统辖,负责京城防御及应对战争。
汉文帝时设立卫将军职务,统管南北军,地位仅次于三公,居九卿之上。
汉武帝为强化禁军实力,南军设立羽林、期门两军,北军增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部,分别驻扎京师,由八位校尉统率。
汉武帝此举旨在确保禁军实力超越地方军队,维持“内重外轻”格局,保障皇权深入地方。历史上多起朝代乱局多因“外重内轻”引发,如东汉末年及安史之乱。
地方军方面,郡国兵按兵种分车骑、材官、楼船等,由郡尉和县尉领导。
当时军队仍以征召为主,成年男子一生需承担卫京和守边任务,称“正卒”和“戍卒”,陈胜、吴广即为戍卒。
汉武帝因频繁战争需求,实行征兵与募兵并行制。
西汉军事指挥体系由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等多级将领管理。
东汉光武帝时,废除郡国兵制,军队以募兵为主,辅以征兵。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天下格局变迁,军事制度进入深度改革期。曹魏为加强对地方掌控,设“都督诸军事”头衔,令州牧、刺史、太守兼任,实际拥有军政大权。
地方军政大员与属下将士形成利益共同体,诸如周瑜、鲁肃等皆以家兵形式维持势力。这些地方将领实质即军阀,当中央权力衰弱时,便以兵马填补权力真空。
这即为“世兵制”,军人拥有专门户籍,家族世代为军人。
这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北朝多由胡族建国,为维持族群武力优势,规定主体民族为职业军人,防范汉人及其他部族冲击。
随着西魏宇文泰推行府兵制,兵农合一逐渐恢复,隋文帝杨坚则完成该制度整合。
隋文帝将“都督”改称“总管”,由宗室成员担任要职以防地方割据。但地方叛乱仍频发,隋炀帝时期的汉王杨谅叛乱即为典型。
隋唐时期,权力集中于关陇贵族,军权多由其掌握,出将入相成为常态。
唐中期,均田制瓦解,府兵制渐难适应时代需求。唐睿宗为应对边疆战事,赋予边将“使持节”权力,节度使逐渐崛起。
府兵制崩溃、财政紊乱,节度使掌控军政财力,实力超越朝廷,安史之乱因此爆发。
唐末五代时期,仅是节度使互相兼并、反噬朝廷的延续,未出现根本变化。
赵匡胤建宋后,为终结五代乱局,大刀阔斧改革军事体制:设枢密院管理兵务与资料,禁军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步军司管理。禁军将领实行轮换,防止权力坐大。
赵匡胤还采取强干弱枝策略,将地方精锐兵力吸纳禁军,保持内重外轻。
战争时皇帝临时授将军“都部署”、“招讨使”等称号出征,战罢则复职朝廷,形成军政分离局面。
但这些复杂设计也导致宋军官兵冗杂,效率低下。宋军屡败辽、金、元,根源在组织结构臃肿。
明朝建立,朱元璋设计“卫所制”,一卫含五千户所,兵力约五千六百人。军籍归五军都督府管理,兵部主掌军政,地方军队由卫所统辖。战争时皇帝临时任总兵出征,战后士兵归卫所,延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制度。
京师禁军系统分亲军、京军、班军三部分。亲军负责皇帝安全,包括锦衣卫;京军是京师卫戍部队,分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部分;班军由地方轮换派驻京师。
清朝正规军分八旗与绿营。八旗兵力约二十万,绿营定员六十六万。绿营建制包含标、协、营、汛四级,标由提督、总兵管理,部分隶属于总督和巡抚。营为绿营主力,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统领。汛为基层单位,长官为千总、把总、外委。
然而八旗和绿营在细节管理中逐渐衰败,反被民间团练如湘军赶超。湘军、淮军壮大后导致军阀混战。
可见,军事制度的演变伴随王朝更替动态调整,成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写文不易,读后别忘了点个“赞”,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