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三国志》的朋友都知道,魏、蜀、吴三国中,孙权是最晚称帝的一个。那么,为什么孙权迟迟不敢称帝?最后又为什么“被迫”称帝呢?这其中的原因,跟一个地方和一个人有着密切关系。那就是,荆州和吕蒙。
在我们讲吕蒙之前,不妨先来说说荆州。荆州得名于境内的荆山,东汉末年,荆州的辖区包括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襄阳郡等九个郡,地理位置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荆州地处中国大陆的中部,长江中游,交通便捷,东连扬州,西邻巴蜀,北接中原。它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具有进攻长安、洛阳的战略意义;同时,江南的水路通畅,也便于孙权与其他势力进行交流。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荆州刺史刘表坚持中立,使得荆州百姓免于战火。很多来自中原的百姓,因避难而涌入荆州,带来了新的技术和财富,使得荆州在当时成为了少数几个人称得上“人间天堂”的地方。尤其在赤壁之战后,荆州成为了三国之间的关键领土。曹操、刘备和孙权在战后各自分得荆州的一部分:曹操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南阳、襄阳等地,刘备控制了长江以南的零陵、桂阳等地,而孙权则控制了江北的江夏郡。
曹操曾欲一统荆州,但未能完全占领。直到周瑜的英勇胜利,夺回了南郡,孙权才逐步稳固了荆州的地位。然而,周瑜去世后,孙权为了政治利益,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将南郡的一部分借给刘备,使得刘备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
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曹魏能够先后称帝,刘备能够称帝,孙权也能称帝,其中的原因各有不同。曹魏依赖天时,刘备依赖人和,而孙权的优势则主要来自地利。然而,孙权之所以迟迟未称帝,是因为当时荆州的大部分仍被刘备和曹操控制,地理上有明显的劣势,无法完全发挥长江的战略优势。
因此,孙权在这一时期,虽有称帝的野心,但却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不得不屡屡向曹魏示弱、与刘备维持友好关系。直到孙权终于在取得荆州的主控权后,凭借充足的资源和实力,他才彻底撕掉伪装,与曹魏和刘备展开直接对抗,最终自立为帝。而这场政治斗争的背后,离不开一位重要人物的支持——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人。年轻时,吕蒙曾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不安。大约十四五岁时,战乱逼迫他投身到江东,投靠了孙策的姐夫邓当。当时的邓当正在扫荡东南地区的民间武装,吕蒙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天赋屡次获得战功,逐渐引起了孙策的注意。虽然吕蒙年轻时外貌平平,甚至有些矮小黑瘦,但他的勇猛和果敢,使他脱颖而出。在一次与邓当部下的争执中,吕蒙被侮辱为“二蛋”,忍无可忍之下,愤而离开。随后,吕蒙投奔了孙策的部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孙策死后,孙权接手了江东的权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的改革措施,准备精简军队,集中兵力。但吕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忠诚,他将所有士兵换上了统一的红色战袍,统一训练。孙权看到吕蒙部队的气势,十分高兴,不仅没有裁撤吕蒙的军队,反而增加了兵力。吕蒙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孙权的充分认可,开始担任更高的职务,逐渐在东吴的军中崭露头角。
吕蒙之后的战功更加显赫。无论是讨伐黄祖,还是征战山越,抑或在与曹操的对抗中屡次取胜,吕蒙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特别是在一次宴会中,他以一问让鲁肃哑口无言,证明了自己的谋略能力,进一步赢得了孙权的青睐。
然而,吕蒙最让历史铭记的一役,还是他帮助孙权夺回荆州的战役。面对刘备的拖延,吕蒙策马前往荆州,以文官与武将的双管齐下之计,最终成功攻占了长沙、桂阳等地。即使面对关羽的大军压境,吕蒙依旧稳如泰山,果断采取策略,使得荆州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归吴所控制。
最终,关羽因失去荆州,愤怒之下孤军北上,最终被吴将马忠所擒,孙权的胜利也得到了全面巩固。吕蒙的战功赫赫,随即被任命为南郡太守,封为孱陵侯。然而,天不遂人愿,吕蒙在荣升的瞬间,却突发疾病,不久去世,享年仅四十二岁。
吕蒙的去世对东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直到他去世后的几年,孙权终于在地理上弥补了自己的短板,全面控制了长江两岸。随着局势稳定,孙权在公元229年正式称帝,完成了他自立为皇的梦想。东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而吕蒙的名字,也永远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