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故事要从西晋那个短暂而复杂的时期说起,当时出现过一位极具才干的谋士,他不仅才华出众,还是名门望族张良的后代。这位谋士辅助晋武帝司马炎灭掉东吴后,曾一度担任辅政的重要职位。可惜在西晋政局风云变幻之中,他未能及时抽身,最终遭到暗杀。可以说,他是司马炎的“智囊团”核心,甚至堪称当时西晋最顶尖的谋士。那么,这位传奇人物到底是谁呢?
一、才华横溢
此人名叫张华,字茂先,来自范阳方城。张华是西汉著名谋臣张良的第十六代孙,而张良的十二代孙张宇曾在东汉时期担任范阳太守,故家族世代在此地安居。张华的父亲张平曾在曹魏担任渔阳郡守,但早年英年早逝,致使张华的童年生活贫困潦倒,甚至一度靠牧羊为生。尽管如此,张华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受到同乡卢钦和刘放的赏识与扶持。
卢钦是汉末著名贤士卢植的孙子,官至朝廷要职;刘放则是汉室宗亲,历仕曹魏三代君主,更是魏明帝的宠臣。在两人的鼎力相助下,张华的命运逐渐改观,刘放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据史书记载,张华“学识渊博,辞藻华美,言辞流畅,精通图纬和方术诸书”。他的性格也极为严谨,“行事稳重,礼节周全,勇于承担义务,对朋友周到真诚”。
二、武帝智囊
张华成名前曾写过一篇《鹪鹩赋》,阮籍阅读后赞叹不已,称其为“王佐之才”。此作使他一举成名,受到朝中官员的推荐,先后被任命为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张华成为司马昭的“秘书”,为司马昭起草朝廷表奏,参与重要政务。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张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封为关内侯。
有一次,司马炎询问他关于汉代宫室制度以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细节,张华对答如流,还当场画图讲解,令在场众人听得入神,连司马炎也赞不绝口,人们甚至把他比作春秋时期的名相子产。张华记忆力极为出众,对于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当时司马炎筹划伐吴,朝中多方反对,唯独张华全力支持。随后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负责制定伐吴战略和后勤保障。
三、几度沉浮
280年,东吴覆灭,司马炎大喜,封张华为广武县侯,赏赐万户封邑。此时,张华权势达到巅峰,几乎相当于西晋的丞相,政令多由他草拟,声望日益提高,被视为朝廷重臣。然而,由于出身寒微,张华遭到部分豪门世家的嫉妒和排挤,其中以荀勖最为明显,多次在背后诋毁他。
此外,张华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当司马炎询问“谁可托孤辅政”时,张华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结果惹怒了司马炎。不久之后,张华被贬谪外任。虽然后来他曾短暂回朝担任太常,但很快被免职。总的来看,张华在司马炎晚年失宠,权势大不如前,朝会虽有列席,却已无实权。
四、死于动乱
司马炎去世后,西晋朝政愈发混乱。291年,楚王司马玮杀害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引发朝野震动。张华对此提出策略,认为“玮矫诏杀二公,军心动摇,须遣使外军解严”,最终促使司马玮被诛,张华重获重用,受贾南风赏识,出任重要官职。
当时虽有“暗主虐后”之乱,天下大致尚称安定,民间呈现“海内晏然”之景,这皆是张华尽忠辅政、修补朝政漏洞的成果。然而,贾南风昏庸无能,罔顾张华劝谏,废太子再起风波。300年,赵王司马伦强迫张华参与废立政变,张华坚决拒绝,最终惨遭杀害,享年六十九岁。临终前,他哀叹道:“臣不畏死,惟恐王室多难,祸患难测。”
参考资料:1.《晋书》;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