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探讨了在古代中国,皇帝的曾祖母究竟应被称为“曾太皇太后”还是“太皇太后”的问题。文章中提到,宋高宗的皇后吴氏并未像唐代宗的妾沈珍珠一样被尊为“曾太皇太后”,而只是称为“太皇太后”。这一现象引发了同时代士大夫洪迈的批评,认为礼部官员不懂得礼节。
猴格在《皇帝曾祖母该怎么尊称》一文中,提出了一些关于吴皇后未被尊为曾太皇太后的原因的推测。首先,沈珍珠的身份相对不为人知,可能因此礼部官员认为没有合适的历史范例来作为参考;其次,虽然礼部官员或许知道沈珍珠的事例,但她一生的经历充满坎坷,包括两度被丈夫抛弃和被俘,最终下落不明,因此对她的尊号有些忌讳,认为使用她的尊号不吉利。综上所述,吴皇后只被尊为“太皇太后”,而没有被尊为“曾太皇太后”。
群友武萧刘在阅读后提醒猴格,认为南宋时期的礼部官员可能是参考了历史上的实际例子,因此没有效仿唐朝尊皇帝的曾祖母为“曾太皇太后”。她建议猴格补充第三个原因。然而,这一评论未能成功发布,群友洛临真建议猴格不妨写一篇扩展文章,于是便有了这篇新文。
正 文
古代皇帝的曾祖母究竟该被尊为“曾太皇太后”还是“太皇太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取决于朝廷所依据的“本位”——是以太上皇为基础,还是以皇帝为基础?
尽管唐宪宗李纯在尊沈珍珠为“曾太皇太后”时,以自己为本位,而宋宁宗赵扩则仅尊曾祖母吴氏为“太皇太后”,但从历代王朝的历史来看,尤其是在有太上皇在世的情况下,皇室女性长辈的尊号往往是以太上皇为“本位”来确定的。唯有唐宪宗的做法与众不同,以皇帝自己为参照,仅沈珍珠的例子是一个例外。
回顾历史,北魏和北周时期的做法便可见一斑:在北魏,魏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拓跋濬去世,太子拓跋弘即位成为献文帝。尽管拓跋弘之后成为太上皇,但他并没有立即改变母亲冯皇后的尊号,冯皇后依然保持“皇太后”尊号,直到冯皇后毒死了太上皇献文帝,才晋升为“太皇太后”。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北周时期。周高祖宇文邕驾崩后,太子宇文赟继位,尊母亲阿史那皇后为皇太后,母亲冯皇后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直到其去世。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女性皇室长辈的尊号,通常是建立在太上皇的基础上,而不是以皇帝为本位。
在唐朝的例子中,唐顺宗李诵在中风无法言语后,将尊号授予自己的曾祖母沈珍珠,而忽视了当时依然在位的太上皇李诵。这一做法在当时显得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对传统的突破。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宋高宗赵构在靖康年间的情形。当时,赵构在靖康之变后被迫禅位给金人,并尊称自己的伯母为“元祐太后”,但并没有将其尊为“太皇太后”。这是因为,虽然赵构当时已经是皇帝,但仍然要以父辈的长辈为尊,因此,吴太后的尊号并未升级。
同样,吴老太的情况也与此相似。在她一生的最后时光,她依然被尊为“太皇太后”,而不是“曾太皇太后”,这是遵循了先前的历史惯例。尤其是在宋高宗去世后,吴老太在当时被尊为“寿圣隆慈备福光佑太皇太后”。
结语
综上所述,宋朝对于皇室女性长辈的尊号设定,遵循了以“太上皇”为本位的传统。这不仅符合历史上一贯的做法,也反映出古代中国封建王朝的父权制度。洪迈的批评,显然是基于对唐朝特殊做法的误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女性的尊号应当依附于太上皇之上,而非皇帝之下。